文/金夏辉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称得上“仁君”的,恐怕当属刘备了。罗贯中,以及许多参与三国故事创作的民间说书人,反复表现刘备的仁义,使之无愧“仁君”之名——他仿佛举起动荡乱世中的亮光,带着亲切的面容率领士卒前行。
1
罗贯中开篇便如此介绍刘备,“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家贫,贩屦织席为业。”此类描写让大多数读者看到了一个心怀大志的穷小子形象,心生共鸣。
在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中,刘备参与平定黄巾之乱,立下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尉。不久后朝廷派遣的督邮来到安喜县,瞧不起刘备,称其谎报军功。县吏说“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刘备不愿行贿。督邮第二天便强迫县吏诬陷刘备害民,将他关了起来。张飞喝了酒,经过馆驿,遇见本想为刘备说话,却被督邮派人驱赶和殴打的老人。他听完事由后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前去殴打督邮。督邮差点被张飞打死,向刘备求救。刘备“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将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后便弃官而逃。刘备受了委屈,张飞为之出气,但刘备最后还是原谅了督邮,罗贯中在此处直接点明了刘备的“仁慈”。
再如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的军队进攻刘备,刘备等人不敌,匆忙逃离。城中百姓愿随刘备过江,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刘备见此大恸,“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他甚至想投江而死,被左右的人连忙拦下。在“携民渡江”情节中,刘备的仁慈性格已经到了夸张的地步,为了百姓的安危甚至不惜寻死。
面对书中的部分情节,难怪鲁迅会做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评价了。事实上,相比正史,《三国演义》一些情节中的刘备仁慈有余,少了几分豪迈之气。纵使刘备的果决不及曹操、孙策等豪杰,也远远胜过一般人,而非演义中时常被道德仁义所困,在身边人的屡次劝告下才做出决定的领导者。
在史料相对可靠的《三国志》中,鞭打督邮的主角其实是刘备,并非张飞。督邮轻视刘备,不愿见他,刘备便径直闯入,鞭打了督邮,随后弃官而逃。此外,刘备的社交手段同样高明,关羽、张飞是其中关系较好、能力出众的两位兄弟。在涿县的时候,刘备已然具有一定名望。《三国志》提到他“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极具领导者气质。关羽和刘备的相遇称不上偶遇,关羽在老家山西犯了重罪,一路逃亡到河北涿县,投靠了刘备。一个犯了事的人,跑到八百多公里之外的异乡,无亲无靠,却投奔了刘备,这说明刘备在涿县的影响力不小,更有昔日孟尝君广纳门客之风。刘备幼年时确实卖过草鞋,但在亲人资助和自身努力下,黄巾之乱爆发时,他的财产和人脉都非普通人能及。
《三国演义》有一个情节,刘关张三人结义后,两个贩马的商人来到庄上,听闻三人的讨贼安民之意后大喜,赠其良马、金银和镔铁。此情节不完全虚构,不过细节上却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既然刘备在当地影响力不小,马商到达涿县后的拜访也是寻常,而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又“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是《三国演义》不曾提到的。面对如此一位喜狗马、爱华丽衣服,又被年轻壮士推崇的涿县豪杰,或许马商不仅惊喜于刘备对马的看法,还相信其在乱世中的潜力,遂资助资产。在《三国志》中,刘备也凭借这笔投资,“由是得用合徒众”。
2
《三国演义》对刘备人物形象的改动,也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讲史话本,即民间说话人所用的话本,作者不详,对罗贯中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三国志平话》源自民间,在构思上天马行空,开篇讲到韩信、彭越、英布为汉高祖刘邦立下战功,却被杀害,三人分别投胎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汉高祖刘邦则转世为汉献帝,遭受失天下之苦。此类脑洞,颇有几分如今网络文学的影子。
《三国志平话》已有张飞鞭督邮的情节,刘备先被太守轻视,差点被斩,张飞后怒而杀太守及其家中相关妇人。后督邮至此,问罪刘备,刘备等人反抗,张飞鞭打督邮,最后将其“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窃以为,鞭打督邮的主角从刘备变为张飞,这种设计或许反映了老百姓对“仁君”形象的一种幻想——仁君以德服人,凡杀人或阴谋之事,都是不得已为之,或者皆由身边人承担。而罗贯中的艺术创造,除了延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更是进一步突显了刘备的仁慈——在刘备的劝阻下,督邮才在张飞手下存活。至于《三国演义》对《三国志平话》中张飞嗜杀一面的改编,我们也可以理解,在罗贯中乃至后世更多文人的艺术加工后,许多暴力的情节都或多或少被删减。
刘备的仁君形象,在戏曲和小说等形式中广泛传播,《三国演义》的艺术创造也算得上出众,更寄托着民众对仁政的朴素心愿。不过,演义故事对刘备豪迈性格的削弱,实乃一憾。
刘备的仁义有令人称赞之处,但其强大的社交能力、坚定的远大志向,却未被更多人所知。东晋、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曾为《三国志》添加注释,引用《九州春秋》的记录——刘备住在荆州多年,一日突然落泪,刘表问其原因,刘备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四十多岁的刘备寄人篱下,仍然一事无成,偶然看见自己腿上的赘肉,感叹时光飞逝却未有功业,因此悲痛。
虽然不应以世俗种种尺度衡量一生,但刘备如此感慨,仍然令人动容。窃以为,仁君、虚伪、柔弱,或许都是对刘备的片面认知。鞭打督邮的性情、在乱世中不愿屈服的劲,再加上几分仁义,才真正造就了一代豪杰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