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电蚊香液之“毒”成无解!

  ■社会评论员  傅小慵 

  夏天到了,相信不少人家里已经备齐了蚊帐、蚊香、电蚊拍、驱蚊液等防蚊的“十八般武艺”。其中,电蚊香液因为驱蚊效果好、使用方便,成了很多家庭的首选。

  然而6月9日,钱江晚报官微发布了一则令人心惊肉跳的新闻。浙江一名一岁宝宝误食电蚊香液,导致脑部严重损伤不幸离世。

  这则新闻也刷新了公众的认知:原来,电蚊香液毒性竟然这么强!

  根据医生科普,电蚊香液的核心成分——菊酯,其实是一类能够有效杀死蚊蝇的农药,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一般来说,蚊香液气化之后扩散到空气中,由于剂量较少,危害较小,对于除婴儿、孕妇和老人之外的普通人群来说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液体状态的菊酯一旦被人误服进入消化道后,危险就急剧增加,严重的可直接危及生命。

  其实,误服电蚊香液导致悲剧,近年来时有报道:2014 年6月,重庆1岁半儿童鑫鑫直接把蚊香液倒进嘴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2017年7月,盐城一名两岁儿童误食一调羹蚊香液后不幸身亡;2023年3月,深圳1岁娃误喝电蚊香液进了ICU……

  与浙江这起中毒事件时间相隔很近的是成都的误服中毒事件,发生在今年5月,当地也有一名1岁4个月的宝宝因误喝电蚊香液中毒身亡。

  最糟糕的是,医生表示,不同于一些普通的农药中毒,电蚊香液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这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难道真的无解吗?

  先不说家长应该如何看好幼童,笔者认为规避风险的源头还是电蚊香液产品的源头设计。比如,电蚊香液的安全标准是否能提高?误食会中毒的提示能否在包装上更醒目表示?某些毒性成分能否找到低毒或对人体无毒替代品?电蚊香液的瓶口设计能否让幼童无法接触到蚊香液?

  在淘宝上搜索“电蚊香液”可以发现,各类品牌的电蚊香液销售量都很高,起步就是月销数千件,也有月销上万件,还有写着全网热销100万+的。可见,电蚊香液在夏日防蚊经济中占比不小,也说明了暗藏的风险之大。

  鉴于血的教训,市场监管部门有责任来重新讨论电蚊香液的安全标准,以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

  比如有的电蚊香液厂家写着无毒无味、婴儿孕妇可用的字样,号称是利用植物散发味道来驱蚊。

  其实,在大自然中,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蚊子也是有克星的,比如香茅草、柠檬草、桉树油等。如果能在植物防蚊技术上投入资金和人力研发,并努力朝着天然、环保的方向努力,有朝一日定有突破。这样就能在根源上解决蚊香液产品“有毒”的问题。

  对于误食电蚊香液的危险性,多数厂家和商家都没有在注意事项上重点说明。很多电蚊香液列举了四五条注意事项,其中一条写了“对鱼、蚕宝有毒,远离儿童,勿让儿童接触和玩耍,勿与食物一起存放”等,但没有明确提示人体误食电蚊香液会中毒。其中,润本电蚊香液注意事项第5条提到“吞食有毒”,但混杂在一长串提醒中,同样没有突出警示。今后,厂家能否在包装外壳和瓶体上做出更明显的警示,以减少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概率?这也是应当纳入讨论的。

  夏日还长,希望随着绿色、天然、环保的消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电蚊香液的“毒性”可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评
   第04版:调查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悦读
我们为何热衷于关注高考作文?
别让电蚊香液之“毒”成无解!
让“科技大黄蜂”钻进更多学子心中
消失的 雪糕“刺客”
“云梦鱼”上线 折射生鲜电商生存不易
《黑神话·悟空》会是文化输出新曙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