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杭师大附属红垦学校的首届校园科技节点燃了校园,其中,校长“变身”的大黄蜂机器人更是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不仅是校长,科学老师们也戴上了“华丽多彩”的头套,纷纷化身动画片里的“科学家”,在现场演示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如液氮蘑菇云、掌中烈火、大象牙膏等。夸张的表演、神奇的实验,让现场成为了笑声和惊呼声的海洋。
这样的形式,有趣、直观,让更多孩子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无疑是值得点赞的。
科技教育应该是有趣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求知的种子。
一方面,科技教育有天然优势。实验、观察等多样的形式都是孩子们感受科技魅力的渠道。
如在红垦学校的科技节上,学校设置了科技体验区,为学生们提供了自由体验的机会。同学们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各种科学实验,如空气炮、套人泡泡等,大家玩得也是不亦乐乎。
还有各年级的科技体验赛。如一年级“纸能飞多远”的体验赛中,小朋友们利用一张普通的A4纸折出各式各样的纸飞机,比一比谁的飞机能飞得更远。简单的活动、观察加上老师的讲解也激发了学生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好奇心。五年级的“我们的船儿勇往直前”中,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队,利用塑料瓶、泡沫、纸板等材料制作小船,学校也搭建起了大大的水池,让学生们来实际体验自制船的性能。这也促进了学生对浮力等知识的了解。
另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是有温度的,不是冰冷的;是在身边、在日常中的,不是“高大上”“遥不可及”;是丰富多彩的,不是枯燥的“计算题”。
如今,在各类网络平台上,有许多科学网络课程以及科普短视频产品,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在各类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里,有许多互动体验的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里,孩子们可以在游览间收获知识……在越来越丰富的科普形式中,我们也看到一种“共识”:科技教育是有趣的、多彩的。
有学者指出,数字时代,青少年不再只满足于“是什么”,而是将目光和注意力转移到了“为什么”,这种注重原因和经过的导向教育,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不断增强科普活动的体验性、实践性,让青少年亲手做了、亲自写了,才能让他们更有参与感,让科学教育更有“活力”,也能吸引青少年更加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在生动鲜活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领悟和积累科技知识,从而获得打开未来世界的“金钥匙”。
我们也期待,“科技大黄蜂”可以钻进更多学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