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幼芬
最近,常遇图书直播间有清仓打折活动。对书一直很饥渴的我,就兴冲冲地下单,有点小狂欢。
这次,扎扎实实打包来的二十余册书中,有两本名字是带猫字的。猫,富有灵性,身体柔软,姿态优雅,翻腾自如,连命都有九条!真是刚柔兼备到了极致。但选书的时候,全凭感觉,灵异或仙寿之类的,在我脑海里,却是半秒闪回都不曾有的。
一本是《我是猫》,另一本,是《一只去找菩提的猫》。或许是“菩提”二字的引力,也或许,是精致的封面装帧吸睛,我选择先看后一本。
探究伴着好奇,启封一本新书,如同出发一趟陌生的旅程。但,这次旅行,与想象得很不同,风景奇特,行程超级短。简短易懂,我轻而易举地翻完,不劳神,不需要耐心。它荣获我阅读史的短跑冠军,只一盏茶的功夫,我就看完了它。
绘著者英国作家詹姆斯·诺伯里,走的是极简风,厚厚的文本,字少得惊人。客观来说,它是一本画册,文字是配角,用来点睛。清新的彩绘图画,直观描述一只猫的行走故事,旁页配上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大道至简,意蕴丰富,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菩提,原是树名。菩提树,是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我国广东沿海多植,在水分充足的热带地区生长迅速。传说,在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菩提树,就成了印度教、佛教的圣树。而菩提,也有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断绝世间烦恼的智慧之意,与涅槃联系在了一起。
信仰,给人精神的力量,人生难免有困境。但难走的路,总是意义不凡。在百转千回的思虑中,我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信念系统私人定制的独特版本。人有不同活法,各有所求,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人在修行中以生命体悟做导航,生活路上不迷失。
“觉悟”二字,拆开来解,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一只去找菩提的猫》,就是那一路的标识,令行路的读者,耳目一新,明心见性。当然,夏虫焉知冰语,读者若是只带脑,不带心,恐怕这些标识也会视若无睹,一一错过。
詹姆斯·诺伯里,是一位热爱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家,也是一名插画家。他写作与绘画的灵感,来自动物与森林,来自禅宗文化与东方艺术。他爱万物生灵,最爱猫咪,所以,本书主角,不是人,而是一只猫,一只用行走讲述禅宗哲学的猫。
为了找到传说中那棵能带来无限平静和智慧的古松树,帮助自己理解这变幻迷离的世界,画中的猫,离开城市,孤身投入变幻莫测的森林深处。在寻宝旅途中,猫,不光有身体筋骨上的锻炼,也得遇不少迷茫而挣扎于生活的动物伙伴们的故事分享,收获了许多心灵上的共鸣与触动。
历经重重苦难,猫得偿所愿。有一天,它终于悠然地坐在了向往已久的古松粗壮的枝杈上,精神能量被伟岸大树美美地滋养。它静静地呼吸,闭上眼睛,安坐树上开始冥想,但开悟的感觉,迟迟未能出现。最后,它意识到,此次出行的意义,绝不是来找一棵树,而是来体验寻寻觅觅过程中各种的经历。它发现,自己费了好大一番力气得来的片刻心安,确实很动人,但真正的平静,是放下向外求的欲望。心惦开悟,开悟却反而不得!最后,它跳下古松,回到喧嚣的城市,继续平淡而普通的日常。
改变始于困惑!这是一趟心灵的旅程。经历过后,猫已与过去不同。它不再害怕孤独,它学会了用崭新的目光看待周遭。电闪雷鸣中,它听到爆发的力量;薄雾轻风里,它看到天地的柔和温婉;动物小伙伴们的倾诉与聆听,它感受到世界并不无聊,自己并不孤单。
作者用他最简洁直达的创作方式说明:猫的觅松之旅,就是人的修行之道。菩提之路,就是轻舟之行。放下过多想要的,专注十分需要的,从小处入手,美就无处不在。
心灵的宁静,不是必须静修、冥想、灵性导师或熏香来帮忙,也并非要远离人烟隐居山林,而在于时时处处地在行事中“看见”,哪怕人声鼎沸,车流如潮。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菩提,不在树下,而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