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杨
“天上无云难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沙地区,没有专门的媒婆,为男女青年撮合婚事的,多是生产队里那些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又能说会道的男性农民,人称大媒老爷或大媒先生。
老底子,农村青年不出远门,只顾埋头干活,不会谈情说爱。眼看长得比自己还高的儿子,仍是光身一人,父母亲心里那个急呀,错过了青春期,难不成就是光棍一条?不得不央求媒人说媒。那时候,男女青年成婚,几乎全是靠媒人撮合成功的。因此,那时媒人的威望很高,待遇也很优厚。
丰厚的谢媒钱 媒人一旦说媒成功,男方就会拿出一笔“媒钱”,礼谢媒人。
订婚那天,媒人把由男方给的彩礼交给女方主人清点,女方主人将其中的一个红包返给媒人,说:“这是给你们两位大媒老爷的辛苦钱,请收好”。
谢媒钱占了彩礼总额的两成还多,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每个媒人得到的数十元谢媒钱,相当于那时候公社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在生产队劳动一年的分红,或许还不到这个数,显然会引得一些人的眼红。
吃“十八顿半” 在当时,一桩婚事谈成,媒人就成了男女双方家的座上宾。男女双方需要向对方传递信息、提出要求的,都会通过媒人告知对方。比如什么时候订婚押帖子;发多少彩礼女方能够接受;什么时候道日——即男方择定的结婚日期,需要告诉女方等等,就会事先请媒人上门议事,然后由媒人向女方转达意见。每次邀请媒人上门,东家都会按规矩预备一些酒菜,招待媒人。
东家办订婚酒、结婚酒,大媒老爷理所当然是坐主位的宾客,媒人不到,东家不敢开席。媒人吃了男家的,再吃女方的。订婚吃一天,结婚起码吃两天。
新婚夫妇为第一胎孩子举办的满月酒,除了邀请亲朋好友外,必定要邀请为他们做媒的恩人前来喝酒道喜。喝了这顿酒,媒人该享受的“十八顿半”,也被彻底宣告画上了句号。
送谢媒酒 在办结婚酒时,男方东家要在满足亲朋入席桌数的前提下,请大厨加烧两桌酒菜,专门用于谢媒。谢媒酒与招待宾客的酒菜别无两样,有东坡肉、鲞拼鸡、汤三鲜、醋熘鱼、糖醋排骨等传统的“十碗头”,还要另备高档香烟及高档老酒。
正酒结束后,东家会挑选两名身强力壮、诚实稳重的人,负责把谢媒酒分别挑送至男女各方的媒人家里。来而不往非礼也,媒人家收下谢媒酒后,也会略表心意,对送谢媒酒的挑夫馈赠香烟、手巾和红包等,以示答谢。
世异时移,历久弥新。如今做媒这一行,在沙地农村仍有市场,虽多以婚介、相亲之类的新名词出现,但仍需人去操作,媒人仍有用武之地;谢媒的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导致谢媒方式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