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验不是让农业出圈的必要因素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上半年“摇人”抓鸭子,最近“喊人”摘毛豆,若不是萧山河上镇博帆农业基地的“95后”农场主卜逸阳,可能很难有人想到搞农业还能如此“声势浩大”。

  据相关报道,该农业基地今年首次试种毛豆,最近200亩毛豆迎来大丰收。但由于是第一次种毛豆,采摘经验不足,所以采摘的速度赶不上毛豆发黄变老的速度。最终,卜逸阳又想到了借着媒体“喊人”帮忙摘毛豆,并推出“摘10斤可以带走2斤,摘20斤可以带走5斤”“喜欢按量计薪也可以折算工钱”的方案,趁着周末,的确吸引到了不少人。

  像是上半年的抓鸭子一样,不少网友“闻讯而来”,有的是带着孩子来体验生活,有的是纯粹凑热闹,还有人带着经验来支招。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加上互联网泼天流量,看起来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情可以迎刃而解了。

  近年来,“90后”“00后”“新农人”上线,的确让很多人感到眼前一亮。因为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些成果,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原来年轻人在农业这样需要无数经验积累的领域里,似乎也“挺靠谱”。甚至有时候,年轻反而成了优势。因为年轻人“经验不足”有了“新思路”,也因为敢想敢试而闯出一条更有趣也颇有借鉴意义的路子。

  以卜逸阳为例,当“毛豆来不及采摘”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按常规思路,短时间招不到太多熟练工,那就转换思路走另一条“喊人”赛道。喊来的人不一定是熟练工,只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方法会给他带来一定的损失,比如来的人不懂得如何摘毛豆而对植株和土地造成破坏,但比起因来不及采摘而毛豆坏掉来说,这样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可以看到,学会“使唤网友”,在作物收获期可以有巨大效用。

  抛开“摘毛豆”本身,这样的方式相当于是为自家农业基地打了一次广告、做了一次吆喝,基地的知名度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从网友的评论反馈来看,上半年的抓鸭子已经让卜逸阳被不少网友记住,在摘毛豆的相关报道下,便可以看到有网友留言,“那不就是之前喊人抓鸭子的那个姑娘?”如此看来,她的确已经抓住了属于自家基地的“流量密码”,吆喝之下,络绎不绝前来的人群,诠释了农业的确是魅力无限,令人向往。

  当然,像卜逸阳借助媒体、借助互联网“摇人”次次有回应,也正好说明了当下人们对于农业的关注。农业正在逐渐褪去人们对其本身的固有滤镜,而以一种愈发有活力、有魅力的面貌出现。

  绿油油的田野风光、金灿灿的丰收时节,很多时候正是人们住久了城市,才想去农田间看看,这也是为何卜逸阳的“吆喝”能够吸引来一波波网友的关键所在,这迎合了当下不少家在城市的网友的“需求”。如此来看,卜逸阳走出的是一条可借鉴的“出圈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文化 悦读
经验不是让农业出圈的必要因素
宠爱与文明“双向奔赴” 才是真正的“养宠自由”
年轻人学中医养生课还可以再深入些
“邮寄黄金” 又是骗局
“死亡游戏”的背后是生命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