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死亡游戏”的背后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湖南益阳一家长称孩子在学校因玩“死亡游戏”后迅速晕倒,并曾发出尖叫,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幸运的是,孩子在送医后身体已无大碍。目前,学校和相关部门已经介入处理。

  这样的消息令人心惊:幸运难道次次会发生吗?!

  据媒体报道,学生们玩的“死亡游戏”又叫“心跳游戏”或“闭气窒息游戏”,近期在学生中小范围流行,不乏有好奇心比较强的孩子去尝试。

  学生会去尝试“死亡游戏”,或许是对事物的好奇。而我们更要看到的是,在这些行为背后,是生命教育的缺失。从近些年曝光的一些案例看,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确实亟待加强。

  比如虐待动物。2020年,江苏南京发生一起11岁男孩虐猫事件,2023年河南开封一17岁学生线上组织虐猫直播,至于其他的网络爆料更有不少。有专家表示,如今虐猫虐狗案件呈现低龄化趋势,“无知的野蛮和残忍”更加触目惊心。

  如果生命教育不能率先给未成年人铺垫一层价值观底色,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不良内容所蛊惑,导致人格在一种扭曲的信息空间被塑造。

  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有没有受到关注和重视?答案自然是肯定的。2010年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也是“生命教育”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级纲领性文件中。还有,辽宁省2004年就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河北省石家庄市2014年成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指导中心等等。

  然而,生命教育虽然在顶层设计中有涉及,但在现实课堂中却依旧占比不高。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目前的统编教材中依然缺乏“生命关怀”主题的完整教学单元;要在学校中重视生命教育,并单独开设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等意见。

  对生命教育的普及、落地,还需要一系列完整的设计。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生命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中学阶段应该以反面示例教学为主,主要是警戒与行为健康教育,大学阶段应该侧重深度思考和纵深探索。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生命教育的场所,不仅是课堂,也在家庭日常和社会环境里。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真谛,是传递生命的气息。”让每个人学会珍爱生命,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顺利长大成人,这是社会共同的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文化 悦读
经验不是让农业出圈的必要因素
宠爱与文明“双向奔赴” 才是真正的“养宠自由”
年轻人学中医养生课还可以再深入些
“邮寄黄金” 又是骗局
“死亡游戏”的背后是生命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