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微澜
父亲一直对龙井茶抱有“偏见”,所以这么多年,每年新茶上市的季节,他都要托在老家的二叔帮忙买茶叶寄过来。而我则一直试图改变父亲的这种偏见,希望他接受龙井,就近买茶叶,不用那么麻烦。
父亲觉得龙井茶叶之所以是扁平状,就是因为少了一道揉捏的工序,因而新鲜茶叶自带的涩味去除得就不够彻底,泡出来的茶水涩味会更明显一些。另外,老家的茶叶经过揉捏,成卷曲抱团状,冲泡时也更容易沉底,龙井因为叶面张开,漂浮在水面不容易沉底,喝起来容易喝到嘴里,很麻烦。后面一点,我基本认同,但前面一点,我不以为然。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自己有茶叶厂,有茶叶基地。我们夫妻俩带着父亲先去看了茶叶基地,然后在朋友的厂办公室里坐下来,品尝了几种不同等级的茶叶。品茶方面,父亲称得上是行家,但他要的茶,却并不是很贵的那种。他只是要劲儿大,而往往很贵的茶叶其实口味都偏清淡。所以品尝一番之后,他买了一斤不到四百块钱的,说是先只买一斤,后面谷雨前再来买,那时候的茶叶劲道更足。我跟他开玩笑说,你看就近买不仅方便,还省了一大笔钱。因为之前他在老家买,都是六百到八百一斤的,动不动买茶叶都要花上万块钱。
父亲对朋友家的茶叶很满意,也接受了我们夫妻俩的建议,用过滤网解决茶叶沉底慢的问题,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没想到,第二天晚上,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突然拿着茶杯走到我面前,压低嗓音跟我说:“以后再买茶叶,这家还是不要去了。”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然后父亲就把茶杯里的茶水展示给我看,说这明显不是他当时在厂里喝的那批茶。细看之下,茶水颜色偏红,不像绿茶,倒像红茶,父亲怀疑是陈茶的缘故。我也有点蒙,一下子也说不出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父亲也认为我那个朋友肯定不会干掉包的事情,只能是下面的人动了歪心思,还一再叮嘱我,不要找朋友说这事儿,免得彼此难堪。
回家跟妻子商量,她觉得一定是父亲泡茶的方法出了问题。听了她一番分析,我觉得有些道理,但怎么跟父亲说呢?喝茶品茶他是“权威”,直接说他泡茶的方法有问题,估计他不会服气。妻子提议直接当父亲面再泡一次,眼见为实。
为了保证试茶的结果更有说服力,我们跟在朋友厂里品茶时一样用玻璃杯,放的茶叶量也差不多,等了几分钟后发现,无论是茶水颜色、香气,还是品尝起来的味道,并无二致。这下轮到父亲蒙了:这茶叶没问题啊,那我怎么会泡成那样呢?父亲开始“自我反思”,觉得应该是他把茶叶抓太多,用得又是刚烧开的水,可能盖上杯盖焖得也久了一点。父亲释然了,我们也释然了。
品的是茶,更是人生。茶要慢慢品,日子要慢慢过。就像父亲对于龙井茶。不要急着去改变对方的偏见,耐心坐下来,一起泡一杯茶,茶香袅袅,茶汤醇厚,能抚平生活中所有的毛刺。茶好不好,要品了才知道,话在不在理,要听了、做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