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琳
此时,风带着春的讯息,携着沁人的花香与悠悠墨香,引领我步入新夏书院。暖阳倾洒,给这座古朴的书院披上一层暖纱,四周静谧祥和,书香的韵味在空气中弥漫。书院窗下,一方宣纸、一方砚台静静摆放,似在等待一场与汉字之美相拥的约会。
听闻此次讲座聚焦 “汉字为什么美了千年”,我的内心充满期待。
周六上午,黄勇芳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讲台。她身着正装,嘴角带着一抹浅笑,亲和力十足,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黄老师开口讲述汉字的起源,声音清脆悦耳,宛如湘湖里的溪流,叮叮咚咚,引领着我们回溯到遥远的过去。随着她的讲述,原始的象形文字,逐步演变成为如今优美的方块字,这一漫长历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在我们眼前铺陈。我听得入神,惊叹于汉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紧接着,黄老师谈及汉字独特的 “形” 之美。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指比画着笔画的走势,脸上洋溢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那笑容如同盛开的春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话锋一转,黄老师开始讲解汉字的 “气” 之美。从书法的金石气,庙堂气,匠气,俗气,仙气等,我陷入沉思,回想起以往欣赏书法作品时的走马观花,从未想过其中竟藏着如此深刻的奥秘。
最后,黄老师深入剖析汉字的 “神” 之美。她回到讲台,目光温柔地扫视全场,娓娓讲述三大行书,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到颜真卿《祭侄文稿》饱含的深情,再到苏轼《寒食帖》的真情流露。讲述过程中,她的声音时而低沉,似在诉说一段沉痛的往事;时而激昂,像在赞美伟大的精神。她的讲述,仿佛是一座桥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代书法大家对话,感受他们的心境与情怀。
讲座结束后,我漫步在书院,回味着黄老师的话语。抬眼望去,墙上的书法作品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们或灵动,或刚劲,或古朴,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汉字形、气、神的独特之美。在新夏书院,我与书法不期而遇,这场邂逅,让我对汉字之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在我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我坚信,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伴我探寻汉字文化的无尽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