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近年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一直是热门话题。
有的项目因为传承人年事已高,濒临失传,令人惋惜;有的项目找到了发展突破口,声名大振,一下子收获许多关注,让人惊喜。
随着第九批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最近萧山不少地方又开始了对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探讨。
虽说非遗传承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何“破题”,却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探求的。首先,能入选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遗项目,背后往往历史悠久。
来看此次入选项目。河上镇蒸糕制作技艺,可追溯至宋代时期;楼塔镇岩将庙会,与后唐清泰年间被称为“岩将老太”的管氏三兄弟有关。再看另一项民俗类项目河上紫东村麻糍节,是因为相传每逢清明,河上胡氏族人会把收获的粮食用来搡麻糍,并在紫东村泥桥头枫树下分发给村里13周岁的少年,寓意“长大成人”,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期许。
由此可见,每一个非遗项目背后,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事实上,这些非遗项目能够代代相传,源于人们内心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近年来,关于“文化自信”的探讨也时常进行,体现在非遗传承上,文化自信便是一代代人对这些项目的“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心。
所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首先要破题“生命力”。让具有传统特质的非遗项目,能够被当下更多人认可和接受,是其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其实,现在能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非遗项目,多多少少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一代又一代人“认可的结晶”。因为总有人发自内心地认可并认真努力传承,才让这些项目得以留存至今,没有在过去某个时刻被历史所淘汰或被世人淡忘。比如河上镇蒸糕制作技艺,源于千百年来当地在祭祀、上梁等场合对蒸糕的需求,这是与习俗共生的食物,每一代人都需要它的存在。
当然,非遗项目仅因为过去“被需要”,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当下继续“被需要”。
当前,不少非遗项目濒临失传,正是与很多人认为“不再需要”有关。所以,某个项目要继续传承好,仍然需要凝聚更多人的共识,仅有几个人的自娱自乐是不够的,非遗的传承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力量。
任何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承,都需要韧劲和耐心。真正的传承和保护,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背后日复一日的坚守。所以,不能只集一家之力,而要推动全社会“想要传承”。
目前,一些地方开始让非遗传承和文旅发展“牵手”,比如河上镇通过开发“非遗+演艺”“非遗+研学”等精品路线,让前来河上的游客更多了,提升了河上在互联网等平台的关注度。也有一些地方开始组织培养有能力有潜力的非遗传承人,让一些濒临失传的项目开始被拯救,重新焕发生命力,比如瓜沥镇开展“非遗传承人带徒计划”,每名传承人每年培养吸纳1到2名年轻学徒。
如此种种,都是值得欣喜的信号。非遗要焕新,需要细水长流般的力量注入,非一日可成,却必然能够实现“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