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知”护航方能点“识”成金

  ■本报评论员 蒋超

  知识产权保护,正频频成为社会热点。从注册企业商标,到购买书籍、音像制品;从使用地理标志,到开发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领域众多,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前不久,《2024年萧山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授权专利总量13079件;新增注册商标17556件;区内10家企业的商标入选杭州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萧山企业在中国专利奖的评选中斩获2项银奖、1项优秀奖,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

  成绩单上,硕果累累。细究萧山成绩斐然的“秘诀”,保护与发展“双轮齐驱”,是促进创新“落地生金”的关键。

  以法为盾,为企业“保驾护航”。当新时代不断催生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从严格把关专利审查,到公正判决侵权案件,法治的力量始终为创新者撑腰——谁动了知名品牌“金鼠”的“奶酪”?一场商标保卫战让侵权者望而却步,更让守法者信心坚定;又如,从“对手”到“握手”,商标“冤家”在调解中实现双赢,探索出了一条跨主营范围商标资源优化配置的新路子。

  从实践来看,我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呈现执法保护严格有效、维权途径多元便捷、权益保障务实到位等特点,让“真创新”受到“严保护”,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挖潜盘活,“知产”变真金白银。如果专利的申报、认证、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前半篇文章”,那么实现专利转化,推动“纸变钱”,就是做实“后半篇文章”的精髓。

  知识产权犹如种子,只有“落地”才能体现价值,其高效运营离不开市场无形之手。从质押融资,到买卖交易,以往躺在柜子里“睡大觉”的专利证书,变成生产线上的竞争力,背后靠的是金融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市场主体的深度参与。

  可以看到,2024年,我区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44.21亿元,同比增长76.81%;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188家,同比增长38.24%。专利权质押融资,为企业带来了“研发—融资—再研发”的良性创新生态链。源头活水滚滚来,企业“闯”的底气和“创”的资本也就更足了。

  当然,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要立足当下,更应着眼未来。无论是在行政执法上,以“雷霆”之势联动协作;还是在纠纷化解上,以多元机制健全维权体系;抑或是在公共服务上,以一站式平台护航企业发展,要想唱好“连台戏”,势必要进一步凝聚起各方合力,让更多创新型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当知识产权“生态圈”越来越优化,相信创新的土壤会更加肥沃,创新的答卷会有更高得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非遗何以焕新“再出发”
为“知”护航方能点“识”成金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态答卷
网络讨论应限于就事论事
争分夺秒
婴儿高跟鞋背后的畸形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