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区首个 新城路隧道实现“自适应”照明

  昼夜交替自动调节亮度 图片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提供

  本报讯(记者 童宇倩 章泽斌 孔鹏飞 通讯员 萧综执)近日,有细心的市民朋友可能已经发现,驾车驶过萧山新城路隧道,隧道内灯光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像拥有“智慧大脑”般,随着昼夜交替自动调节亮度 。这是我区首个实现“自适应”照明的隧道。

  啥叫“自适应”照明?就是根据隧道外照度的变化调节隧道内路灯的亮度,每当夜幕低垂,隧道内的灯光会悄然变得柔和而明亮,既规避了视觉眩光干扰,又确保了路面照明的清晰度;而到了昼间时段,则会智能提升光照强度,有效消除“黑洞效应”,构建全天候行车安全光环境。

  那究竟是什么神奇技术,让这条隧道实现“自适应”照明?这得益于由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绿化养护保障中心部署的数字化照明节能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光感传感器与智能调光技术协同方案,通过即时采集隧道外环境光照数据,建立LED灯具亮度动态调节机制,即根据隧道外亮度高低,系统自动调整隧道内灯具的亮度,确保驾驶员视觉系统平稳完成明暗适应。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同时,也实现了能耗节约。

  “传统隧道照明往往‘长明不熄’,带来高能耗负担,而数字化照明节能控制系统以需求为导向,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避免了‘无效照明’和‘过度照明’的现象。”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结合已并网运行的光伏储能系统,在光照资源充足时段,隧道照明能100%使用绿电,真正实现“零碳”照明。

  在安全性与舒适性方面,该智能系统同样表现出众。依托智慧管理平台,运维人员可远程查看灯光运行情况,还能按照不同时段、天气情况,自定义调光策略,确保隧道始终处于最佳照明状态。

  从“长明灯”到“智慧光”,萧山新城路隧道通过数字化照明系统实现了节能效益与安全标准的有机统一。这项技术革新不仅使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更加绿色低碳,更以人性化光环境设计提升了行车舒适度,标志着城市隧道管理正式迈入“感知—响应”的智能化时代,其成功实践为城市隧道照明系统的迭代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公益
食养药膳被纳入400余个中医诊疗方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听取区两会筹备工作和有关报告起草情况
我区举办区管干部家属家庭助廉活动
助力打造“数字赋能下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萧山样板”
全区首个 新城路隧道实现“自适应”照明
下楼遇见新潮运动 产业园区多了年轻人喜爱的匹克球场
零距离体验 “民用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