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流量价格降低,很多市民都养成了在手机上追剧、追综艺的习惯,视频App的用户量和活跃度也大大上升,成为最热门的一类App。然而,最近几个新闻报道显示,这些视频App的心思似乎没有放到如何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上,而是试图不遗余力“算计”用户,割用户的“韭菜”,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声讨。
首当其冲的就是某视频App的限制投屏事件。所谓投屏,就是把手机播放的内容映射到电视屏幕上面,是很常见的使用场景,毕竟大屏幕上高清视频体验更好。然而该App突然把用户投屏的清晰度降到了DVD时代,用户这才发现,原来要开高清投屏,当了黄金用户是不够的,还得当白金用户。白金用户自然比黄金用户要贵,然而此前黄金用户是可以完整使用投屏功能的。也就是说,要维持这个功能,需要付出更多费用。
不久之后,另一个视频App,同样开始了神奇操作。该视频App首页打广告称,1元即可享1个月会员。很多消费者因此充了会员,哪里知道这是一个隐藏很深的套路:是首月1元/月,后11个月自动续费,12元/月,如果开通没有达到12个月,按25元/月缴补差价。一年要付133元,还不能中途放弃,可谓“套牢”了用户。
视频App为什么不遗余力“算计”用户,忙着从用户身上捞足铜板?原因还是亏损。纵览国内几大视频平台的财报,无一例外是大幅亏损。这些年广告行情又比较低迷,要减少亏损,甚至扭亏为盈,只能再收割一次用户了。年年涨价太明显,容易被指责吃相太难看,于是就设计了各种套路,比如限制用户功能、变相绑定长期付费等,用较为柔性的手段,让用户接受涨价的结果。
这一连番算计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再一次吃亏。近年来掀起的正版化浪潮,培养了用户的版权意识和为视频付费的习惯,但是用户持续付费换来的又是什么?是连年涨价的会员费用,是功能越来越少、体验感越来越差的用户服务,是视频平台越来越肆无忌惮地蚕食用户权益。视频平台的确是大幅亏损,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投拍影视剧导致的,属于战略投资失败,并非购买版权。这部分的亏损,让用户来承担是非常不合理的。
因此,视频App用户的权益需要得到更多保护。具体来说,从法律或者行业规范层面,可以通过一些法规条款,限制视频App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如保障用户使用完整功能、赋予用户自动续费的“后悔权”等。之前上海市消保委发的一篇文章说得很好:“视频平台应该用更多更好的内容和更佳的消费体验获得用户,提升平台收入,薅消费者羊毛的做法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