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殿君
历经106天的痛苦煎熬,江西失踪高中生胡鑫宇爸爸妈妈,等来最不想得到的结果:孩子系自缢身亡。
记者无意评判是非。只是想从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个体、一个可以憧憬无限美好生活15岁花季少年的角度,“替”他“质问”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知晓我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吗?你们要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种种迹象表明,小鑫宇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甚至可能有了很重的“病症”,在巨大的当时无法无力排解的情况下,作出了不应该做的举动。
探究显示:在“被”家长要求上了这所学习等竞争压力比较大的高中后,他没有及时排解隐藏在身体、精神上的“雷”最终“爆发”了。据报道,小鑫宇自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对父母的决定从不反对反抗,这次“替”他决定上了这所高中也不例外。
研究表明,心理不健康,会导致一个人犯诸多错误,甚至是十分低级的错误。不仅导致苦恼、悲观、绝望等情绪滋生,产生反社会人格和严重病态心理,最终自杀甚至滥杀无辜,走向犯罪道路。“小鑫宇”就不幸“中招”。
这是教育问题,也是当下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小鑫宇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家长认定的人生赛道,被“选择”要完成一项项超负荷“标配”任务。
就在刚刚开学前几日,记者一位对自己孩子成绩不满意(事实上成绩已是年级“优秀”)的高考家长向我发泄:现在小孩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想当学霸,这点学习压力承受不了,将来步入社会有困难怎么去面对?
这种“学霸”思维在很多家长脑中根深蒂固,孩子也在被动中,不厌其烦完成学习、艺术、考级等任务,“压力阀门”承受巨大考验。
由此想到一直以来留学热“高烧不退”现象。记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被家长“推”上了留学之路。在语言成绩、适应环境、打理生活、人际交往等没有“达标”的情况下,“被留学”了,结果身在异国他乡,孩子痛苦不堪,更不要说完成学业,自杀事件亦频现。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个体,特质各异,性格不同,潜能有别,兴趣不一。在人生漫长学习生活成长道路上,爸爸妈妈们在培养孩子正确“三观”基础上,要理性为孩子抉择“定调”,不要违背孩子意愿,替他们做主。不难发现,身边也有无数的孩子,按照自己追求,一步一个脚印,最终也能成材成器,自我实现。
“我要我想要的,我的明天我能做主”。爸爸妈妈们,莫让“小鑫宇们”不时发出这样的哀求,悲剧重演。让他们在漫长人生赛道上,用适合各自的“步频”,朝着成功的终点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