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沅哲
“驿站”这一场所自古有之,是我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以及军事情报的人或途经官员食宿、换马之所。休憩和补给是驿站的功能,到了新时代,驿站的本底功能被借用到了一些新事物上了。
比如这几年,从社区不断涌现出名为“金秋驿站”的新鲜词汇,成为滋养社区老人心灵的精神港湾。我区一社区金秋驿站就获评浙江省“乐活驿站”。
确实,这样的模式很有意义。
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忙于工作与家庭,往往无暇体贴入微顾及老人。对于老人而言,退休后角色身份的转换,难免引起心理失衡,形成一定的孤独感。而文化养老,无疑抵消了这种心灵上的缺失,这既是“老有所学”需求下的精神慰藉,更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是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是人生价值导向的再次选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热衷于文化养老。驿站文化助老温暖人心,老年大学文化艺术课程“一座难求”。书法、绘画、摄影、唱歌、跳舞、太极、旅游等等兴趣形式,不仅是相对于物质赡养而后起的积极养老理念,也是时代发展背景下催生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实现文化养老到享老,从享老到乐老,还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融入新的载体。
文化享老应注重成果转化。开展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娱乐、健康养生,而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向上向善,加强品德修养,升华人生境界,提升自身价值,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物质与精神价值。正如退休老干部发挥自身余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用丰富的经验建言献策,整合自身资源解决社区发展的实际问题,确保了协商议事助力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开展老年文化活动,应力求做到导向鲜明、主题突出,引导广大老年人形成高尚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将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转化和传播,进一步增强其精神力量。
文化享老应强化人才支撑,确保共建共享。与“半路出家”的兴趣爱好不同,高质量的文化养老需要持续输出型人才。如此,才能保持旺盛的热情与活力,真正让文化养老成享老。闻堰街道南岸社区金秋驿站因地制宜利用地域内的“景秀年华”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室,建立金秋驿站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该驿站带头人退休前曾任省公安厅太极拳总教练,中国武术七段。借助专业优势,该社区金秋驿站在武术、太极、洞箫等传统文化建设上形成规模与特色,切实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持续输出是一种能力,也是社会与政府共同的行动力。提升民生品质,最美“夕阳红”文化享老愈显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