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足球给更多人带来快乐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借着亚运的东风,萧山也迎来了久违的全国足球赛事。

  7月,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暨“韵味杭州”中国足协全国青年足球联赛(U19组)在此举行了4场比赛。虽然只是青年足球比赛,但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观赛,最多的一场观众接近7000人。

  显然,这里并非球队主场,然而观众此起彼伏的加油助威,还是让人非常动容的。联想到近年来中国足球联赛从光鲜灿烂的“金元足球”,到轰然崩塌后的一地鸡毛,此情此景,更加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足球(特指男足)由于历史战绩以及临场发挥等,长期以来都是球迷乃至普通市民的嘲讽对象,被编排的段子也是数不胜数。中国足球的水平为什么一直上不去,反而在持续下滑,也成了未解之谜。有人研究了半天,发现还是“足球从娃娃抓起”有道理,要大力健全青训体系;也有人灰心丧气,得出了中国人不喜欢足球,不适合搞足球运动的结论。 

  众所周知,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发展,群众基础是关键。群众基础不光包括参与的人,也包括观众。足球为什么号称是世界第一运动?是因为不仅参与的人够多,观众数量也极为惊人。以卡塔尔世界杯为例,据国际足联官方统计,世界杯期间总计有50亿人次参与、收看和关注,而世界杯决赛更是吸引了近15亿观众观看。还有哪项运动能收获这么高的关注度? 

  一项青少年足球赛事,也能引来大批观众甘冒高温观看;顶级联赛场均上座率能达到数万;业余比赛“村超”组织得如火如荼……这些都是在说明,历经了大起大落,哪怕在中国足球的谷底,依然有一批为数不少不离不弃的支持者,这就是足球的群众基础。加上这些年大力扶植青训、推广校园足球,参与足球的人会越来越多,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当然,我们也要认清现实,这样的群众基础,对于足球水平的提高,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足球提升水平的当务之急,是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足球的快乐,让足球融入更多人生活的日常。这一点,常常是被有意无意忽视的。 

  有些人认为,提升足球水平,无非是抓住关键重点,这重点或是青训,或是技战术,或是身体,或是意志品质,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足球水平提升便指日可待。可是这么多年下来,中国足球的水平也并没有怎么提高。这说明,对足球抱有这么直白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可能还是有问题的。 

  在传统思想里,追求兴趣快乐是受到抑制的,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还有“卫灵公好鹤”这类故事用来警醒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可是,足球运动本就是娱乐和兴趣的产物,人们愿意参与运动,或者观赏球赛,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得快乐,这才是足球最本质的意义。有快乐才会有热爱,有源源不断的热爱,足球才会更有活力。很难想象,一个在足球中得不到乐趣的人,从事足球职业后会去用心钻研,提升业务水平。

  在萧山举行的足球比赛,很可能来的观众大部分都算不上球迷,但一场球赛如果能变成普通市民晚上的消遣、白天的谈资,已经算是成功。

  足球界有句名言,叫“足球是工人阶级的芭蕾”,观赏芭蕾是当时上层阶级周末晚上的消遣,而工人阶级周末晚上的消遣就是观看足球比赛,这就是足球联赛的由来。可见,现代足球一开始就是为了娱乐消遣而生的。

  当后世赋予足球越来越多的意义时,我们不妨返璞归真,探求足球最本质的意义,用它为我们的人生添上更多的快乐。当足球能为人民带来普遍的快乐时,它的进步也自然水到渠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影像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新媒+
让足球给更多人带来快乐
薅羊毛还是耍无赖?
颜值只是底线 才华可以突破极限
给城市多留下些“温情面庞”
文旅“新窗口”是得多开几扇
杭州地铁强冷弱冷“变温车厢”很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