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林青颖
中国旅客,越来越会玩了。
今年4月,大学生带火了“特种兵式旅游”,相隔没几个月,这届年轻人又把“Citywalk”整上了热搜。
“特种兵式旅游”,就是花最少的金钱和时间,去更多的地方,“快、准、狠”是它的代名词。而“Citywalk”则是指城市漫游,以沉浸式、慢节奏的方式解锁城市魅力。
“特种兵式旅游”与“Citywalk”作为相互的对面,两者皆遇到过网友不同的观点冲击。
从受众上来看,偏好“特种兵式旅游”的大学生和上班族多受限于时间、资金等因素,萧山有网友表示,自己既不想长假人挤人,又因上班请不了假,只能通过和小伙伴来一趟周末“极限旅行”,让自己从工作中喘一口气,而化身“特种兵”可以突破这两种局限性,花最少的时间与金钱,游览最多的景点,让其能以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无疑是一种“高性价比”旅行方式。
另一边,“Citywalk”这种旅行方式以“最原始”丈量城市的方式被无数人所追捧。有旅客认为,这种方式能够以“微旅行”方式感受到城市的深厚底蕴,即使是作为本地人,也能看到熟知地的不同面貌,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精神的“休憩所”。例如,萧山周女士会在周末随意挑选目的地,她认为,“Citywalk”只需要准备好一双鞋、一颗好奇心,就能在家门口“旅行”,对于“懒人”而言,再适合不过。
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旅游方式背后,皆隐喻了现代新生活趋势,在被“卷”“内耗”等词汇覆盖的日常生活中,旅行成了现代人冲破“消耗圈”,追寻精神世界幸福的方式,就如一度刷屏全网的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特种兵式旅游”和“Citywalk”不过只是人民对出行方式、消费方式的需求不同,也就是说,各自选择开上马路的交通道具不同罢了。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特种兵式旅游”还是“Citywalk”,都为个人提供了全新的城市“链接”方式,而对于城市文旅行业,这两种旅行方式开创了一个独特视角,成为人们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甚至爱上这座城市的新窗口,也为其提供了全新的风向标和引流方式。
眼下,已经有不少城市“嗅觉”敏锐,搭上了这趟“潮流班车”,杭州、江西等地政府官方微信号推出了“特种兵式”旅行相关路线,北京、山东等地则将“城市漫游”列入促进文化旅游休闲行动方案。
这些城市的做法也预示着,“特种兵式旅游”与“Citywalk”所带起的这股热潮,将乘势而上,从“网红”“快闪”“爆款”的标签中跳出,以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融入城市建设之中。
可以相信的是,届时,“特种兵式旅游”与“Citywalk”治好的不仅只有人们的“精神内耗”,未来,通过更多的业态延伸,或许,这两个“新窗口”还将成为城市文旅业发展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