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此“鸡娃” 家长是否病了

  ■社会评论员  陈文澍

  最近,宁波一名初中女生患肺炎需入院治疗,妈妈却担心影响其学习,希望“吃点药回去上课”的事引发了热议。

  生了病,孩子没法好好休息,反倒被家里催促着继续学业。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说,身体已经很难受了,还要拖着病躯对付学习,心灵上该有多大的委屈?而做家长的,也的确有诸多无奈,尤其是期末阶段,孩子生病即有可能会拖下诸多课程,后续补起来,需要花更多精力和更多时间,家长心里也着急。

  但无论如何,前文这种拿身体换学习的行为,且不论带病上学效率如何,对于其他健康孩子和社会而言,也是有些不妥当的。

  这名初中女生真实心声如何,我们无法得知。事实上,像她一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案例一找一大把。例如,前段时间,杭州11岁男孩刚出院,就被家里要求一周补齐三周的作业,逼得孩子大哭报警;还有一位高一姑娘发烧五天,刚有好转,就被父亲催着去学校考试,两人还因此起了冲突,委屈的女儿写下纸条“控诉”……

  孩子病了,家长也“病”了,教育也“病”了——患上了“焦虑”的通病,“鸡娃”成了他们的万能处方药。

  这些年,关于“鸡娃”的争议并不少。鸡娃,顾名思义——鸡血式培养孩子。家长只看到孩子学业上成长,而忽视了其自身意志和情感,甚至在消耗孩子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让孩子拼搏一下、冲刺一下。

  高考、中考,这些敏感节点不提,白热化的教育竞争在近年已经“卷”到了小升初,甚至幼升小,只要还在读书,“鸡娃”现象就无处不在,孩子们就像是一个被动的主体,被裹挟至浪潮中。

  时代已经变了,新时代教育提出了全面育人、个性化培养的新要求,但教育“内卷”的外部环境并非朝夕间就能扭转。只要升学还在,谁都想要往高处爬,“挤破头”进入头部学校。哪怕很多时候,“鸡娃”只是一场西西弗斯式“奋斗”,家长们仍心甘情愿。

  可家长们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随父母意志所转移的机器。

  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成长节奏。世界上没有一套教育法则可以不出偏差地套用在所有孩子身上,教育教学的原则是因人施教,相比于外界,家长更应该围绕孩子的个体成长,去倾听孩子的声音。

  解决内卷时代,需要家长们的“松弛感”。爸妈们把科学合理的育儿观念树立起来,把紧绷的情绪缓一缓,别让“鸡娃”毁了孩子和家庭。

  该休息时就休息,休息不是原罪,而是为了更好地奔赴下一场学习。知识获取固然重要,但教育的重音应该落在“育人”上,这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联动,帮助、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非急功近利。毕竟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比起一时的成绩更加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家门口享受“音乐大餐” 倍儿爽
如此“鸡娃” 家长是否病了
“真飞机”给学生练手 职校培养人才“卷得好”
黄牛“亏本”
人“咬”狗的背后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为什么必须放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