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业“破圈”就得会“整活儿”

  ■本报评论员  李沅哲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2023浙江农业博览会展期5天,销出喜人战绩。这届农博会可谓最会“整活儿”,通过线下展会+线上农博平台,实现展销两旺,现场逛展市民达25.45万人次,累计现场交易额1.89亿元,签署订货合同711项、合同总额10.83亿元。火爆的数据,折射出农业新气象,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正让农业产业通过“破圈”焕发新活力。

  农博会实现规模化,有赖于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次农博会首次采用“公益孵化+市场运作”的运营体系、“经贸合作+产业对接”的运作方式、“产品营销+体验互动”的运营内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展区面积占比较上届降30%的前提下,作了平台优化与质量提升,组织到了港澳台展区、国际展区涉农主体农产品参展,满足了消费者“一站式”购物囤年货的体验。

  精细化品牌,助力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今年,“2023浙江好稻米”金奖产品品鉴暨“最好吃稻米”推选活动随农博会同步举行,吸引一众目光。“好稻米”的评选,对粮食生产主体的增效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数字“跨圈”,满足多元化需求。从“田间”到“餐桌”,一件土特产需经过漫长的时间周期和生产工序。农博展打破了这些界限,将最原始的养殖种植场景搬进展区,几千年的农耕文化魅力在此彰显。特色农产品推介展示、产品品鉴、直播区多场景的设置,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比如,写字楼里种菜种草莓,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能猪舍内,猪舍温度、湿度可以实时调节,智能嫁接机器人对瓜果幼苗进行自动嫁接,当它用到番茄、辣椒、茄子的嫁接上,速度是人工的两倍,成活率能达到98%以上,比人工提高15个点。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大世界里,一批年轻的“农创客”打破了农人的刻板印象。有人从“新农人”化身“新主播”,有人将传统土货深加工,变成精油、香薰、饮料等延伸品。法学专业毕业的火炬手徐欢欢“跨圈”,在农博展位煮起了鸡汤。从乌骨鸡种苗繁育、智慧养殖、深加工研发,到打造乌骨仙庄园,她将非遗技艺、中医康养、乡村旅游、研学教育等与乌骨鸡文化相融合,还启动了“江山乌骨鸡共富计划”,改变了此前乌骨鸡规模萎缩的局面,切实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

  要打好“农业牌”,还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农技人才队伍。用健全的机制和鼓励政策,激发创新的“源头活水”,提振农业“新创客”的信心和扎根农业基层的积极性,打造跨界的平台,切实为农业现代化先行聚力赋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文化 悦读
越是众声喧哗 越要守住本心
新农业“破圈”就得会“整活儿”
代购“诈骗”
遏制“大胃王”吃播 得上组合拳
“最快”的脚步 不是冲刺而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