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傅小慵
在各大社交平台,被明令禁止的“大胃王”吃播的流量把戏,似乎从来没有真正销声匿迹过。只不过,12月20日法治日报的一则《深夜,“大胃王”吃播又回来了》的报道,将这个流量把戏的“盖头”扯去,再一次暴露在媒体端。
法治日报的记者非常敬业,总共围观了30多场深夜吃播,发现这个时段的吃播不仅“豪吃炫技”,比如几分钟内“暴风吸食”大盆拉面,一口气吞下多块肥肉或整根血肠,又或是生吃章鱼海胆,或干吃火锅底料,同时增加了推销跟吃播本身无关的产品,或植入其他广告的“任务”。
自2015年韩国吃播形式兴起,中国社交媒体上也跟风出现了种种吃播乱象。因此,早在2021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就发布了《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其中提到,禁止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今年4月1日,《宜宾市禁止畸形吃播反对食品浪费管理办法》出炉,其中对“畸形吃播”的界定就是量大多吃、吃得太快、非常规食用和其他匪夷所思吃播形式。
虽然有国家部委和地方层面的一些禁令,但深夜吃播依旧行走在畸形之路上,层出不穷。在这个短视频制作的海量酱缸里,吃播一族一直在追求速度与数量的跑道上“勇往直前”,心中贪婪于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利”,而全然顾不了这个“利”是否会害及自身:2020年6月,沈阳一名“大胃王吃播”王先生在准备直播时,突然出现身体发麻、头晕目眩等症状,连续抢救7天后去世;2021年3月,吃播网红“泡泡龙”离世,生前体重已达320斤;网红吃播胖猴仔体重快六百多斤,一句话需要停顿三四次才能说完,三台呼吸机候在旁边还要直播吃吃吃……
有吃播愿意“先吃为敬”,也有人愿意“云解馋”。从弹幕和评论可以发现,观者有两大类人,主力是一大拨寻找心理代偿的受众,或拿看吃播当解压药片兼兴奋剂,或是在猎奇和审丑心理驱使下的刷屏举动。而“辅助系”一拨就是同情心爆棚的受众,他们边看边发出“别吃了,对身体不好”之类的劝慰声。
细究深夜吃播之所以能卷土重来,主要还是各大社交平台“不惜一切代价增长”的发展心态,导致了内容审核的困境。假如要平台自己给自己“穿小鞋”,要加强对吃播的技术过滤和人工巡查,一方面是需要经费投入,一方面又有点“违心”,自然就会对变味儿的吃播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平台之间的流量争夺大战,即为利益分配之局。
据某直播平台财报显示,2023年该平台第二季度收入277.44亿元,平均日活跃人数达3.76亿,再创历史新高。线上营销服务和直播是主要营收来源,分别占52%和36%。巨大利益摆在面前,平台怎么可能会有动力去对深夜吃播做出限流、下线甚至封禁账号等处理呢?
深夜吃播不可能放弃流量变现,平台也不可能主动“喊打喊杀”,当下唯有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一方面要鼓励网络音视频信息内容使用者积极参与吃播治理和处罚,一方面也要通过设奖发动群众力量,鼓励群众通过向平台、网信部门投诉、举报等方式,共同遏制“大胃王”们沉渣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