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殿君
“最冷杭马”刚刚结束,12月23日,“最冷杭州毅行”也如约而至。正是考虑天气“不太友好”,本届毅行取消了50公里项目,只设立了5公里、15公里和30公里三个“选项”。
尽管杭州进入了最冷季节,但毅行报名热情依然不减,短短几个小时,名额就告罄,足见这项持续了12年的民间体育运动,有多么火爆。毅行当日,杭州的气温降到了零下4摄氏度,但毅行大会依然热火朝天,最长者近80岁高龄,还有大人抱着孩子的。
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无疑让体育运动更加深入民心,也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本次杭州毅行大会正是以“聚亚运、向未来”为主题,延续了杭州亚运带来的运动热潮。
其实,萧山和杭州毅行大会挺有缘分,多次大会路线都途经萧山,甚至将终点设置在萧山。2011年的首届杭州国际毅行大会也是在湘湖举行的,需要选手们在5个小时内走完14.7公里路程。从首届的不到15公里到现在的50公里最远毅行,从首届的2000人参赛到如今的30000余人参赛,从只有本土选手报名到如今多国体育爱好者加盟,杭州毅行大会的队伍正逐渐“长大”。
笔者和几位“毅友”,参加了历届杭州毅行大会,且都是报名最长距离。虽然随着年龄增加,完赛用时已越来越长,但大家依然热情不减,沉浸式体验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运动乐趣中。
毅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坚毅的行走,其“不成文”要求:四个人为一组,从某个地点一起到达另一个地点。毅行不是一个竞技项目,不是比赛谁先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到达某一个指定的地点,来衡量人的协调和互助能力。毅行,首先是一种健身的活动,其次是一种互助互帮,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协调,团结一致才能完成。每届毅行中,都会出现无数让人感动的画面。
毅行,展现出毅行者们的顽强毅力和无畏困难的勇气。30公里、50公里虽长,但路在脚下,坚持到底,挑战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这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力量,让人们感受到毅行的意义和价值。
“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这块竖立在钱塘江畔毅行路线上的标语牌,吸引了无数毅行者前来打卡拍照,并转发到各自的朋友圈。
或许,这就是毅行的真谛,也是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