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敢
“六尺巷”典故,只能在安徽桐城。而新六尺巷的故事,不仅浙江可以有,江苏也可以有,全国都可以有。它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格, 一种文化,它彰显中华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德,是人们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象征。发扬广大“六尺巷”精神,应成为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祖国大地。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说的是位于安徽桐城市西南一隅,有一条六尺巷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数百年来,被传为佳话。最近,去长兴陈家埭村,耳濡目染新六尺巷的事迹,非常生动,也很感人。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美丽乡村建设刚启动,自然村之间都在拓宽村道,实现资源共享。恰就在这个小村,一条2尺宽小巷,截断了与兄弟自然村的道路来往。虽说拓宽村路疏通要塞,成为当务之急,也属必由之路,但不是一句轻易的话就可以解决的,它涉及12家农户的利益与牺牲,需要12家农户放弃与谦让,尽管村干部苦口婆心、仁至义尽做工作,还是困难重重,阻力很大, 一时间,思想难以统一。
突然有一天早晨,涉及拓宽的12户农家大门上,都张贴着一张纸条,上面留着一首打油诗:“生活不便全因路,好的资源留不住。此路不通全因墙,都让三尺又何妨?陈旧观念占心房,发展道路越迷茫。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代会比一代强。”并要求各户同意者,按好手印留在门上。落款为:十二家之一业主。 两天后,奇迹出现了,12家农户,齐刷刷将按好手印的纸条塞进了村口“民意箱”,一致同意自家动手,开展拓路工程。原来,张贴顺口溜并提出要求的,就是12户人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没有一贴了事,而是又一次走访各户,谈利害得失,讲古时“六尺巷”故事,直到把每户邻居的思想做通为止。
在后来的两个多月中,12户人家,去篱笆、拆杂屋、退道地,齐心合力,一条宽2米,农用拖拉机能通行的村道联通了,实现了村庄“一车通”的愿景。为了纪念这12户农家损私为公,牺牲小家为大家的高风亮节,政府将此巷命名为“陈家埭新六尺巷”。
漫步在改造后的新六尺巷,我的思绪,跟随着巷口清风去了远方。当人们有一种高尚境界、一种大局情怀时,还有什么工作不能开展,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在村道入口,一块印有“碧波漾荡、秀美村庄”的大型广告牌,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赶快拿出手机,拍了下来。碧波荡漾,是一句成语,也是形容词,在此,怎么变成“碧波漾荡”,是不是错词了?再说,这平原之地,哪来的水源?哪来的碧波?心中的疑惑,涌上眉头。然而,当我们领略完高大宽畅的农居房,穿过新六尺巷,迈出鸿信馆外时,一湖秀水映入眼帘,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给人以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于“漾荡”,就是这湖面的地名,经过改造升级,“漾荡”已改名为滨湖公园,水面120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环夹于三个自然村之间,联通太湖,得天独厚的太湖水系,永不干涸。环湖四周民居,建有精品民宿,接待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徜徉于湖边的健步道,仿佛来到了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景观桥、湖心亭、观景平台,科学设计,精心布局,令人陶醉。无论游客,还是村民,早晨傍晚,茶余饭后,都会来湖边散步休闲,运动锻炼,享受这里的优美环境。
“然而,曾经的漾荡,难以想象的污脏乱差,农户把它作为鱼塘,有的养鱼,有的养河蚌,有的种茭白,有的养菱角,水草漂浮,杂物破碎,污染严重。水色呈淡红色,浑浊恶臭,村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整治改造,又一次涉及个人利益,又一次需要一些人在利益上的让步与牺牲。有了新六尺巷的示范,有了礼让与宽广的情怀,使得漾荡整治易如反掌,顺利得多。”村干部介绍说。
“六尺巷”典故,只能在安徽桐城。而新六尺巷的故事,不仅浙江可以有,江苏也可以有,全国都可以有。它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格, 一种文化,它彰显中华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德,是人们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象征。发扬光大“六尺巷”精神,应成为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祖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