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醉花阴

阅读的三个认知

  ■徐芳芳

  最近参加了市里的第24届教师发展阅读主题论坛,听了大家的阅读故事分享,也想来聊聊自己的些许感悟。虽然是音乐老师,平时比较喜爱唱歌、舞蹈,但我从小时候开始就是非常喜爱阅读的。音乐和书籍,就像空气一样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了。对于阅读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所变化。想以“yue读”为三个不同的关键词,谈谈自己对阅读的新的思考。

  “阅读”,读“必读之书”。作为老师,当然必须要读教育学相关的报纸杂志,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减法》等是我办公室的“老朋友”;也要读一读与专业相关的书,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合唱训练学》等。4月份,单位组织了教师阅读活动,提供了很多类别的书目,作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我选的是一本《给研究型教师的8个锦囊》。回想自己的科研经历,特别有感触。一般来讲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有以下特点:有行动,无研究 ;有课题,无问题 ;有研究,无成果 ;有定性,无定量 ;有成果,无推广;有叙事,无提炼。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着手——聚焦“三力”即内驱力、学习力、创新力,助推教师专业性成长;聚焦“三式”即分层式培养、卷入式研究、闭环式实践,实施教师团队式行走;聚焦“四维度”即“小切口”找准落脚点、“小步子”迈进研究场、“短周期”构建研究网、“盯叮式”追踪研究路,落实科研精细化管理。

  “悦读”,读“喜爱之书”。还是在学校读书时,我就非常喜欢看中外小说,后来也曾看过一些武侠小说。工作后,会读散文集,感受文字的魅力,细腻地捕捉当时的情思。我也喜欢在APP上听书,最爱《品最美唐诗》,听名家解读《红楼梦》等等,数据显示已经累计收听了8095小时,相当于读了2698本书。

  “越读”,行“创新之事”。一为朗读:近几年,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参与各种读书会,已经成为我每年的“规定动作”了。2022年4月,在三昧书屋与朋友小聚,我朗读了泰戈尔《吉檀迦利》里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关于母爱关于亲情的诗歌,或许是因为氛围比较好,也或许是因为自己太感性了,读着读着竟泪流满面;2023年3月,在湘湖驿,我与学校的40多位青年教师们,共话“湘湖花月夜”,有诗、有歌、有琴、有画,共读《又见湘湖》,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年4月,在我们另一个校区新建的智慧图书馆,我组织参与了“春天”为主题的“春日亲子朗读会”,我上台朗诵了朱自清的《春》……一为写作:都说厚积薄发,在不停地输入中有创新地输出,才能有更多的思考,并且让想法落地。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课题、写论文,收获很多。今年开始尝试写作,也觉得特别有意义。另外,运用所学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向内求,更温和地对待身边的一切;巧用所学到日常教学中,创新教学、变革课堂,也是“越”的意义所在。

  我认为:阅读是文字与自己的对话,看他人的生活,悟自己的人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阅读”“悦读”和“越读”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向上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红糖豆腐”是什么黄
犹记报刊收发章
来自萝卜干的温情
那一年沙地毕业季
阅读的三个认知
湘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