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底子

“红糖豆腐”是什么黄

  ■朱大杨

  端午吃“五黄”,是沙地独特的过节习俗。小时候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去凑个“五黄”,其中有一个叫“红糖豆腐”的……

  在沙地过端午,“五黄”是不能少的。只要是带“黄”字的,或者是能与黄字沾上边的,都拿来凑合。端午这天,爷爷挎个竹篮子,一早去了街上,用他替人家念经所得的微薄收入,买些豆腐、红糖、雄黄,吊上一斤黄酒。买不起新鲜黄鱼,也要去咸鲞柜台瞧瞧,买条便宜的“死鲞”权当。因为老底子沙地区有句话,叫“黄鱼死鲞,半斤八两”,意思是死鲞是由黄鱼腌制的,虽味道不及黄鱼鲜美,但由它替代黄鱼,也算是可以了。端午这天,父亲会放下手头农活,拿上用缝衣针经灯火烧红弯成的钩子,串上蚯蚓,到河塘边寻找黄鳝洞,试图能钓到黄鳝。父亲是钓蟹高手,钓鳗、钓黄鳝,对他来说也是拿手好戏。不到一袋烟工夫,茅刀柄粗的黄鳝带回了家。黄鳝,理所当然地成了“五黄”中的一黄。端午节的餐桌上,除了过年,平时是很少有这样丰盛的:油煎黄鱼(死鲞)、清蒸黄鳝、糖醋黄瓜、雄黄老酒,还有凉拌的红糖豆腐……前面的四样,都带有黄字,我觉得无可厚非,但红糖豆腐没带“黄”字呀,这也能算数?爷爷见我嘀咕,捋捋他的八字胡须,笑眯眯地说,豆腐不就是由黄豆加工而成的吗?豆腐的老祖宗本就姓黄。我虽一时无言以对,但心里明白,家里是再无别的“黄”能凑上桌面的了,将就吧。

  雄黄豆,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必炒的。母亲洗罢饭碗,把当年新收摘的“老罗汉豆”(即蚕豆)倒入镬子里翻炒,我们小孩在灶下添柴烧火。炒到蚕豆发出哔哔卟卟爆声,快要熟时,母亲在炒蚕豆里“嗤啦啦”泼上化开的雄黄水,继续翻炒。雄黄水被豆子吸干后,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香喷喷的雄黄豆就出炉了!不少家庭兄弟姐妹多,炒熟的雄黄豆为防止被一抢而光,做母亲的会用酒盅一盅盅地分发给每个孩子,以避免“抢豆大战”出现。倒是我们家没有抢食的习惯,母亲也省心不少。正当大伙儿雄黄豆吃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带有酒味的一团“雾水”劈头盖脸而来。原来是母亲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有意对着子女们的头脸部,用嘴巴喷洒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喷了雄黄酒,小孩子的头上脸上就能免生疮疖啦。

  过端午节,沙地人有门前挂艾草、插菖蒲宝剑的习俗。艾草与菖蒲,沙地区的道路旁、水塘边随手可得。按照大人们的吩咐,拗来艾草扎成小把,把菖蒲做成“宝剑”,连同艾草一起悬挂于大门之上。据说这样可以辟邪惩恶,驱赶蚊蝇。端午节更刺激的活动,当是寻找大癞蛳(癞蛤蟆)了。沙地区,历来有在端午节用癞蛳、艾叶煨烤鸭蛋的传统做法。据说吃了这种煨鸭蛋,能使小孩不生癞头疮。为此,大人们一早就关照孩子们,“抲癞蛳疙婆(沙地人对癞蛤蟆的又一种称谓)要早上动手,端午节的晏午时(即中午十一点至一点),是凶日凶时辰,大的“癞蛳疙婆”会躲起来的。”捕捉到大癞蛳后,经剖腹去脏,塞进包有艾叶的鸭蛋,然后点燃蚕豆壳、麦稔糠进行煨烤。杀癞蛤蟆过于残忍,吃煨鸭蛋更觉得恶心,但是为了不生癞头疮,孩子们在大人的监督下,不得不闭闭眼睛,大着喉咙咽了下去……

  如今,时代进步了,科技发展了,食品丰富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过节气氛与生活质量已是今非昔比。老底子过端午的情景,已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红糖豆腐”是什么黄
犹记报刊收发章
来自萝卜干的温情
那一年沙地毕业季
阅读的三个认知
湘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