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亮燕 通讯员 贺军 王素一
准点抢、拼手速、需摇号……放在若干年前,人们很难想象,这是老年人报名老年大学课程时的场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单调、枯燥、打发日子的晚年生活。于是,上老年大学成了他们拓展生活新空间的选择。而发展老年教育,让老年人“老有所学”,也正在成为各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就在不久前,为进一步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老有所学”金名片,全省深化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推进会在我区召开,为全省老年教育资源的整合推进指明了路径,提供了方向。会上,我区作为5个单位代表之一,就萧山的老年教育工作中一些可借鉴、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作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我区把推动老年教育发展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推进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向内完善机制、向外强化整合、向深挖掘资源,实现让有意愿的老年人都能就近接受优质老年教育,实现文化养老、幸福养老。
目前,我区共有区级老年大学4所,全区22个镇街全部建有老年学校,设立村社老年学习点530个,覆盖率达到92%,全区挂牌的村(社区)老年学堂已达450所,覆盖率超80%,年经常性参加老年教育活动的学员数达到了16.96万。
萧山各老年教育学校火热开学 银发族开启“大学生活”
为迎接新学期的到来,9月 8日下午,萧山区老年电视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500余名师生欢聚一堂,28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以一场高水平的视听盛宴展示教学成果,展现银龄风采。
开学典礼的举行,意味着新学期的到来。9月9日,老年电大里再现热闹与生机,老年学员们怀着激动和兴奋重返阔别已久的学校,开启美好和快乐的“大学生活”。
上午9点整,各班正式上课。走进教学楼,就传来了清亮的二胡声,原来,器乐班已经先一步奏响了新学期的序曲;在多功能厅,太极剑班的学员们正在有序热身、学习动作、分组练习;而烘焙课堂上,早就坐了个满满当当,鲜肉榨菜月饼的阵阵香气飘来,好不热闹!
据了解,新学年老年电大共开设了书画、舞蹈、声乐、器乐、健身、养生等七大类线下课程共计49个班供学员选择,比上学年增加了3个教学班。区养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区老年电大校长徐建中告诉记者,为了满足更多的退休老人老有所学的心愿,新学年老年电大实行了扩招,共招收学员205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0多人次。
同样在9月9日这一天,萧山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也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学。8点30分,各班准时开课。声乐班,引吭高歌,悠扬动听;舞蹈班,舞姿婀娜,衣袂飞扬;太极班,行云流水,刚柔并济……据校长王栋明介绍,萧山老年大学已于年初完成了新学年的报名工作,全年共开设49门课程、86个班级,招收学员2670人。课程设置除了有古筝、古琴等乐器类,还有手机摄影、英语等技能类,甚至还有图片处理和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有些热门的课程通过“摇号”确定学员名单。
同样的,作为四所区级老年大学之一的萧山区退休干部大学,新学期也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乡镇企退学苑”的盛大开幕。为探索老年大学“一校多点”模式,打造覆盖“区—镇街—村社”的三级老年教育网络,退休干部大学分别在瓜沥、新塘、闻堰三个街道设立了“乡镇企退学苑”教学点,三个新教学点共开设新班级30个,吸引了超过800名学员报名参加,教学内容涵盖了书画、养生、技能、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课程,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当然,除了丰富、有趣的课程安排,价格优惠也是各老年大学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像在老年电大,300元上30节声乐课或戏曲课,最贵的古琴课也才20元一节;而老年大学每年的学费也在100—300元之间。这和其他培训机构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学费比,可谓是物美价廉。
构建老年人“10分钟学习圈” 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学堂”
今年71岁的宋冠英是一名退休教师,他爱玩乐器,也喜欢画花鸟画。为了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退休后的他选择再次走进校园,只不过自己的身份从一名数学老师转变为了老年学校的学员。
“我在老年电大学习花鸟画已经有5年了,从学校开办起就一直在这里上课,几年学习下来,学业上取得了不少收获。”宋冠英告诉记者,他同时还报了老年大学的古琴课程,每周一下午,他总会准时出现在老年大学的教室,上一堂期待已久的古琴课。“教室宽敞明亮,设备齐全,老师也很专业,学习古琴需要下功夫,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回家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让我们这些老年人找到了生活的新天地。”宋冠英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老年教育学校,近年来各个社区相继开设的 “银邻学堂”,也进一步满足了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北干街道银河社区,每逢“银邻学堂”开课时间,学员们总是早早来到社区活动室,欢声笑语远远就能听到。“每个礼拜我都盼着来上课,现在生活可有盼头了,退休生活有意思多了。”学员陈师傅笑眯眯地说道。
据了解,银河社区“银邻学堂”成立于2023年,目前已开展声乐课、书画课、手工课、健身课、剪纸课、排舞课等8种课程,从中培育出“银”光棒合唱团、知砚轩书画社、“舞跃天”排舞队等社区优秀文化团队,“小学堂”撬动“大民生”,点亮多彩夕阳,开启幸福晚年。
在城厢街道湘湖未来社区,面向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也同样受到了老年朋友的追捧。“我们每周都在固定时间开展一些适合老年群体的课程,例如葫芦丝演奏、古典舞、书法课等,同时我们还有老年人科普课堂,每次参与活动的老年人都超过100人次。”社区工作人员沈钰燕告诉记者。
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区老年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办学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在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上得了学,上得好学,去年4月,我区组建成立萧山区老年教育联盟,吸纳11个部门及镇街为联盟成员单位,合力推进老年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全区4所老年大学+22所镇街老年学校+ N所村社老年学堂的“4+22+N”老年教育体系,全力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学堂”,也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老年人“10分钟学习圈”。
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模式 推进老年教育融合发展
在美丽的萧绍运河边,靠近城际铁路衙前站,衙前镇老年学校便坐落于此。近年来,为了让老年教育增量提质,衙前镇老年学校积极依据地域特色打造红色教育、技能学习、游学实践等老年教育“十二大场景”,开设了智慧就医、养老理财、农副产品销售等特色课程。同时,学校还把课程开进了文化礼堂,实现衙前镇全覆盖,通过集中办班、专题项目、社团共学三种学习模式,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让更多老年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去年,学校还获评2023年浙江省老年教育优质学校。
衙前镇老年学校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体系,既是我区镇街老年学校开展特色教学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让老年人愿意听、乐于学才是办好老年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不少老年人带来了出行难、看病难、购物难等困扰。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现状,我区不少老年学校开设智能手机课程,免费送教进村(社区),开展微信聊天、预约挂号、健康扫码、手机支付、网约车出行等常用生活场景应用学习,切实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智慧生活”。
老年大学办得好不好,师资力量很关键。为了进一步优化师资配备,近年来,我区整合社区教育、银色人才库、社会办学机构等渠道的师资力量,利用云上平台,培育形成区镇两级专兼职教师360余人的师资队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深化整合老年教育资源,努力把老年教育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以高品质的老年教育助力萧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范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