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的代码遇上青少年的好奇心,当博物馆的文物连接社区的巧手,当实验室的原理走进生活的场景……在“科学色拉酱”品牌创办十周年之际,萧山区以首个全国科普月为契机,拉开了一场覆盖校园、社区、场馆的科普盛宴。十余场特色活动多点开花,让科学知识如“色拉酱”般醇厚鲜活,浸润人心。
据悉,“科学色拉酱”注册成立于2015年,是萧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萧山日报小记者团共同创办的公益科普品牌项目,连续运营十年来,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和显著成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科普进校园:播撒科学启蒙的种子
科普根基在青少年,“科学色拉酱”十年深耕校园。9月2日,萧山区湘湖小学报告厅座无虚席,“AIGC赋能青少年成长”讲座在此举行,200多名学生沉浸式开启人工智能实操启蒙之旅,这也是该区“全国科普月”首场进校园活动。
讲座由浙江传媒学院宋红岩教授主讲。开场,她通过图文展示介绍多种AI应用软件,从创意设计到学习辅助,让学生初步了解AIGC工具的种类与用途。随后,她结合实例操作,直观演示如何用AIGC开展学习创作、推进STEAM项目实践——小到手抄报排版建议,大到科学实验思路梳理,贴近校园的案例打破了AI“遥不可及”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其“实用工具”本质。
实操方法环节最受期待,宋教授分享AIGC“黄金公式”:好的提示词=身份+任务+细节要求,并举例让AI帮忙设计学习计划,就要说清“你是小学五年级学习规划师,帮我制定每周数学复习计划,包含错题整理和基础练习”,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精准表达需求的技巧。
除此之外,9月19日,回澜小学迎来“探秘海底世界”活动。老师趣味讲解海洋知识,同学们知晓企鹅流线型身形可减海水阻力,还藏着长脖子与大长腿。大家亲手触摸、观察鹅卵石,在互动中把科普知识从书本搬进现实,收获满满。
科普进社区:解锁生活中的科学密码
“科学色拉酱”的科普滋味已渗透社区烟火气。城厢街道东阳桥社区作为科普进社区“样板间”,9月接连推出两场特色活动,从自然生态到历史工艺,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知识。
9月7日,“生态瓶制作”活动率先开启。社区活动室摆满砂石、生石花和透明玻璃瓶,指导老师划分操作区域,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搭建微型生态系统。“先铺粗砂石滤水,再盖细沙种生石花,才能形成稳定环境。”孩子们循着步骤小心操作,看着生石花在砂石间扎根,玻璃瓶渐显生机,纷纷追问:“多久浇水?”“沙子埋多深?”刚完工的小朋友捧着瓶子笑着说:“小瓶子里学问大,生态养护离我们好近!”
9月14日,萧报小记者团联合社区带来“破解秦朝密码”活动。辅导老师揭开兵马俑“科学面纱”:“它们是秦代‘模塑结合’工艺结晶——制模做坯、精雕细节、高温烧制,藏着2300年前的雕塑与冶金智慧。”
知识讲解后,孩子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用石膏仿古法翻模、修补、刻画,专注雕琢“迷你兵马俑”,还互相交流技巧。一位小记者抚摸作品感慨:“每道纹路都要细雕,古代工匠太厉害!”真切体会到文物背后的匠心。
从生态瓶的自然法则到兵马俑的古代智慧,“科学色拉酱”让科普走出书本,融入社区日常,在动手实践中传递知识温度。
科普进场馆:打造沉浸式科普课堂
场馆是科普的天然课堂。“科学色拉酱”联动区内优质场馆资源,推出多场沉浸式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触摸科学、收获成长。
9月13日,新街国防教育基地热血涌动。“探秘航空装备,筑牢国防意识”活动中,歼击机、轰炸机等战机静列如“雄鹰”。任伯年小学511班的吴睿泽同学坚定表示:“我们终将接过接力棒,为祖国贡献力量!”孩子们在教官讲解下,专注聆听机型功能与发展故事,眼中满是自豪。
同日,杭州明州医院“你的骨龄有多少”活动热闹非凡。孩子们有序完成骨龄检测,盯着手腕X光片充满好奇。陈卫梁医生提及“骨龄可预测身高”,大家立刻挺直腰背;听闻睡眠、运动影响身高,纷纷低头记录。活动尾声,孩子们在玻璃杯上勾勒健康愿景,笑容灿烂。
9月14日,小明智利运动馆“神奇3D打印”活动点燃创意。王老师纠正认知误区时,孩子们满脸惊讶,他们仔细观察精巧的模型,现场惊叹与提问不断。实践环节中,大家专注学习建模、设置参数,紧盯打印机喷头堆叠材料,做出专属杯子时成就感十足。
此外,浙江省地质博物馆的自然奥秘、萧山博物馆的文字拓印、区气象局的气象播报、区安防体验中心的安全实训、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健康科普等活动中,都留下孩子们探索的身影。
从战机前的热血到诊室里的求知,每一场体验都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十年荣光映初心:共赴科普新征程
十载春秋,“科学色拉酱”以初心为料、以创新为匙,深耕科普领域,沉淀亮眼成果,凝聚未来力量。
趣味实践为基,点燃科学热情。项目秉持“玩中学、学中玩”理念,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牛奶跳舞”实验中,颜料随洗洁精扩散的景象,让孩子直观读懂表面张力;“火柴棍起重机”挑战里,通过调整支点搭建承重结构,深化对力学的理解。趣味活动打破科学“高冷”壁垒,让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萌发。
参与广度延伸,品牌影响力凸显。春秋季特训营每年举办90余个批次学习小组,开设850余次课程,超2万人次学生受益。近年来,项目每年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200余场,覆盖6000余人次,科普足迹从校园延伸至社区、公共场馆。
竞赛佳绩赋能,成长成果斐然。“小酱友”屡创佳绩:2016年全国科普小论文比赛11人获奖,6人获一等奖;2017年青少年科技论坛,3人战胜中学生代表队夺冠。2021年,项目活动杭州市首届生态文明小主播评选大赛被中国科协办公厅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成绩印证品牌实力。
资源形式融合,科普生态升级。2023年起助力公共场馆科普化,依托媒体设专栏、发起“科技照亮梦想”征文等线上活动,形成多元传播矩阵。同年,杭州市首个“科学小记者”实践基地落户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高端资源为科普品质加码。
十年积淀为基,未来征程再启。接下来,“科学色拉酱”将带着过往的荣光,持续深耕科普土壤,书写更多成长篇章。(文/黄春梅)
小记者手记
我的学习新伙伴
湘湖小学502 班 傅佳琪
宋老师的讲座真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人工智能这么神奇,不仅能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好帮手,还能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像玩游戏一样有趣。
现场演示环节尤其让我惊喜。宋老师展示了豆包和DeepSeek这两个实用工具,它们竟然能在瞬间制作出英语单词消消乐游戏!以前我总觉得背单词很无聊,现在有了这些智能工具,学英语就像玩闯关游戏一样,既轻松又能记得更牢。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宋老师说这些工具就像是我们的学习小伙伴,随时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比如遇到不懂的数学题时,人工智能能耐心讲解;写作文缺乏灵感时,它也能提供思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偷懒,而是要学会正确使用它们,让它们真正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好帮手。
听完讲座,我深深体会到,科技并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充满温度的学习伙伴。我打算好好利用这些智能工具,让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趣。也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自己也能创造出帮助大家学习的新科技!
地质博物馆里的“时光之旅”
靖江二小202班 黄晨暖
我随萧报小记者团一起参观了浙江省地质博物馆。一进门,我仿佛就闯进了一本摊开的、巨大又神奇的地球故事书!馆内各展厅都充满精彩。当工作人员按下开关,展厅灯光“唰”地暗下来,巨大的屏幕缓缓亮起。突然,画面中的火山“轰”地喷发,通红的岩浆裹着黑烟滚滚涌出,顺着山体向下流淌,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屏幕涌到我面前!我吓得捂住眼睛,却又忍不住从指缝里偷看,心怦怦直跳。
还没平复心情,屏幕上跳出一颗圆滚滚的小水滴。它像一位调皮向导,带着我“飞”起来——掠过奔腾的江河,划过宁静的湖泊,又钻进深邃的海洋。原来平日里不起眼的石头,竟藏着这么多地球的秘密:有的是火山喷发后凝固而成,有的被水流打磨了千万年。我屏住呼吸,紧盯着屏幕,竟真的有种身体轻轻漂浮的感觉,好像随着小水滴穿越了千万年时光。
我走出博物馆的时候,夕阳正好洒在脸上。妈妈笑着说,我的眼睛亮闪闪的,像落进了两颗小星星。我拉着她的手悄悄说:“妈妈,地球本身就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它用火山、河流和石头做演员,默默讲述着每一块岩石、每一粒沙尘的过往。我攥紧手里的采访本,内心激动不已——真想将这次的震撼全写进报道,让更多小朋友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就是一部深邃而壮丽的秘密之书,它正无声地“放映”地球的故事,等待每一颗好奇的心去翻开、去阅读。
这次地质博物馆之行,像一粒小小的探索种子,悄悄落进我心里。现在的我,总盼着快点长大,能带着今天的好奇,去揭开更多关于地球的奥秘!
走进萧山气象科普馆
金山小学502班 黄语和
我走到萧山气象局大门前,一眼便望见那座神秘而庄严的白塔——它像一只会施魔法的大手,令我瞬间被吸引。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气象局,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天气的来源与变化过程。后来听老师讲解,才知道那是一座用于监测天气的气象塔,不仅能帮助我们预知天气,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极端天气带来的不便。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走过气象科普展馆和气象科普园,从知识讲解到实地观察,一路收获满满。很快,就来到了我最期待的环节——当一回“气象小主播”。站上气象播报台,我既紧张又兴奋。眼前的提词器上的文字虽然是静止的,但我脑海中却随着天气信息浮现出对应的画面:“今天天气晴,气温15到20摄氏度……”当我一句一句完成播报,我仿佛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正从身体中涌出,一颗科学的种子也悄悄在心里种下。
时间过得真快,气象局之旅转眼就要结束了,但这次所学到的知识,却会像每天的天气一样,持续在我心中流动。
海洋世界的奇妙探索之旅
回澜小学405班 许露萌
这次,我参加了由萧报小记者团组织的“海洋世界的奇妙探索之旅”。
活动一开始,丁老师就用一连串有趣的问题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随后,老师通过精彩的图片和视频,带我们走进了企鹅和鲨鱼的奇妙世界。我从未想到,印象中圆滚滚、憨态可掬的企鹅,竟拥有“天鹅颈”和“大长腿”,骨骼结构如此优雅。更让我惊讶的是,原来并不是所有企鹅都生活在南极,这个新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最让我兴奋的环节,是亲眼见到并亲手触摸了企鹅的绒毛。当我小心翼翼触碰那柔软的绒毛时,心里既紧张又激动。企鹅的绒毛比想象中还要厚实,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它们是如何在极寒环境中生存下来的。
在问答环节,我积极举手发言,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藏在心里的问题。活动结束时,我仍沉浸在奇妙的海洋世界中,依依不舍地围着老师继续探讨海洋的奥秘。这次海洋探索活动让我收获满满,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海洋知识,也深刻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海洋这一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我希望未来能通过报道,呼吁更多人关注海洋生物,共同守护这片蓝色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