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懿
书桌角的《了不起的中国科技》已被我翻得卷了边,封面“祝融号”火星车的红色车轮旁,我用荧光笔涂了道小小的光——那是去年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我操控火星车模型爬过“沙丘”时,老师说的“每道轨迹,都是向科学的致敬”。
在“中国天眼”FAST章节,我夹了片秋天捡的银杏叶。图上那口“银色巨锅”卧在贵州山坳里,书页旁的小字写着:“它能‘听’到137亿光年外的宇宙声音”。妈妈曾带我看天眼的纪录片,画面里工程师们踩着泥路调试设备,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工作服。我突然发现,书里天眼的“馈源舱”和我拼过的乐高模型很像,只是乐高的零件是塑料的,而真实的馈源舱,是科学家们用无数个日夜算出来的“宇宙耳朵”。那天晚上,我把银杏叶贴在窗户上,月光透过叶子的纹路,像极了天眼接收到的星空信号。
最让我心动的是“蛟龙”号的故事。潜水器在深海点亮灯光,深蓝色的海水里,它像一条发光的鱼。去年班级义卖,我用攒的零花钱买了个“蛟龙”号模型,却总拼不好它的“机械臂”。直到看了书里写的:“蛟龙号的机械臂能在4500米深海拿起一颗鸡蛋,误差不超过1厘米”,我忽然懂了——科学家们拼的不是模型,是能探索深海的“中国手”。我重新拆开模型,对照书里的结构图一点点调整,当机械臂终于“握”住小零件时,我好像也握住了一点坚持的力量。
现在,我的书里藏着好多“小秘密”:天眼页的银杏叶、“蛟龙”号页的模型零件图纸,还有我写在空白处的话:“以后我也要做点亮星空或深海的人”。
《了不起的中国科技》教会我的,不只是一个个科技成就,更是藏在这些成就背后的——好奇、坚持和热爱。这束从书页里照进我课桌的“星芒”,一定会陪着我,慢慢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作者系北干小学401班学生,指导老师: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