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平
时光流转,记忆永恒。两年前的杭州亚运会,是体育健儿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你我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杭州亚运会两周年到来之际,作为一名和亚运会有着近半个世纪缘分的资深球迷,我要打开记忆的盒子,品味我的亚运“三部曲”。
第一次知道亚运会是1978年,小学二年级的我从《中国少年报》上了解到了在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运会。记忆里,这是“铁榔头”郎平初出茅庐,虽然没有拿到金牌,但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足以让我们对中国女排充满了希望;四年之后的1982年新德里,中国军团不仅是女排如愿问鼎,而且是以61枚金牌的数量首次登上亚洲盟主宝座,这些消息我都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里获得的;1986年的汉城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以94枚金牌的数量蝉联金牌榜首,获得最后压轴“两金”的领军人物郑晨和张彩华,正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浙江儿女。有意思的还有,我的日记《展望第十届亚运会》的结尾写到,“金牌榜第一之争或许要等到最后一枚金牌诞生见分晓”,如有神助般地预测准确。
1990年北京亚运会,那时的我已经考上大学。在系活动室,我和同学们围着电视机收看开幕式。而在广西《体育春秋》杂志举办的亚运知识竞赛中我喜获三等奖,拿到20元奖金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1994年广岛亚运会,已经留校工作的我除了和同学们一起收看比赛之外,还有幸客串浙江电台《赛场内外》嘉宾,通过连线直播,和主持人张陆、伟雯老师电波侃球评球;1998年曼谷亚运会期间,我参与了杭州日报下午版举行的点评、竞猜活动。
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不惑之年的我居然在选修课堂里切入了直播画面,和同学们一起见证“飞人”刘翔的飒爽英姿,以至于日后还为他们所津津乐道;2014年仁川亚运会前夕,我受学校委派赴美国交流访学,途经韩国仁川机场转机时,当地浓浓的亚运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前夕,当届闭幕式上的“杭州八分钟”表演排练在我校举行。
而杭州第19届亚运会,我有幸被选为开幕式保障工作成员。2023年9月23日晚上,当我坐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大莲花”看台上,聆听习主席宣布亚运会开幕,和隔壁邻座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国香港体育代表团运动员们招呼致意,见证“潮起潮涌”“同爱同在亚细亚”的高光时刻,不由得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是大学老师,也是杭州市科协社区科普讲师团的一员。从2017年开始,我就走进社区、学校、企业、乡村等志愿开展亚运文化公益科普讲座,8年开展300多场次的公益科普讲座,受众达一万多人次。
2021年,受上城区社区学院的邀请,我担任了《惠心品亚运》系列读本的顾问,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迎亚运 说英语》《读亚运名片》《观亚运比赛》《识亚运人物》等全套四册,中英结合,适合全人群阅读的这套口袋读本终于问世,还得到了亚组委的指导和授权。
转眼,杭州亚运会已过去两年,但亚运文化带来的流量效应、集聚效应、乘数效应还在持续放大。我十分期待下一届亚运会快点到来,期望我们的缘分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