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包族

在怒江大桥鸣笛

  ■来永祥

  车队前行在怒江大峡谷中,慢慢地似乎车窗外的风突然有了重量,裹挟着怒江峡谷里特有的潮湿与凛冽,拍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响。前方灰黑色的桥身正从云雾里慢慢显形,架在奔腾咆哮的怒江之上——那就是怒江大桥了。快到桥边,对讲机中传来了领航员的呼叫:“队友注意,到了大桥,大家鸣笛在两座桥上慢慢开一圈,然后在老桥停下打卡。”

  到了桥上,一声悠长的鸣笛刺破峡谷的寂静,紧接着,前后的车辆也陆续加入进来。笛声此起彼伏,有的沉厚如钟,有的清亮似哨,在两岸峭壁间撞出重重回响,竟盖过了脚下怒江的奔涌声。

  我们车队在桥上停车拍照,只见离桥不远处的峡谷中,一根很大的水泥柱矗立在空中,与周围的钢筋铁骨格格不入。领航员说:“这柱子里面埋着烈士的身躯呢。当年修桥时,他不慎坠入尚未凝固的混凝土中,战友们拼命想拉他上来,却只抓到几片衣角。所以,老桥拆除时,特别保留了这根柱子,最终,这水泥柱子成了他永恒的墓碑。”

  桥两侧的水泥扶手上,摆满了点燃过的香烟、可乐、水果和酥油饼,这些都是车友和游客对于死难烈士的贡品。祭奠的不仅仅是浇筑在水泥柱中的烈士。据了解,当时修建318公路时,由于都是在高山峡谷中施工,加之设备落后,2146公里的路段,竟有2000多名筑路烈士长眠在318沿途。

  鸣笛声渐渐轻了,却没有完全消散。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又像是怕被什么遗忘。我静静地伫立在桥上,思绪万千,318,真是一条艰辛之路,英雄之路。

  车过大桥时,我悄悄打开了一点车窗。那声尚未散尽的鸣笛顺着风钻进来,混着江水的轰鸣,竟有了某种温柔的质地。它不像城市里催促的喇叭声,也不像车站码头告别的汽笛,倒像无数人在心底默念的那句“记得”——记得那些把骨头埋进桥墩的人,记得这条用血肉铺就的路,记得每一声鸣笛里,都藏着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永不褪色的致敬。

  下山时回望,怒江大桥又隐入了云雾。但我知道,无论昼夜寒暑,总会有鸣笛声在这里响起。它们不是噪音,是刻在山河里的惦念,是流动的丰碑,在怒江之上,在岁月之中,永远地回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悄悄话~~~
背包族~~~
紫藤阁~~~
悠悠事~~~
尖尖角~~~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风中有暖意
在怒江大桥鸣笛
我与亚运的不解缘
给垃圾穿上衣服
照进课桌的星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