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浩军
秦腔,亦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后由陕西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如《春秋笔》《和氏璧》《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长坂坡》《取洛阳》等等,备受观众喜爱。
秦腔所演剧目中也有萧山故事。剧名为《萧山秀才》,主人公为汤金钊。
该剧由秦腔剧宗,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现代关汉卿”的范紫东(1879—1954)所写,他是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撰写了大、小型剧本68个,如《鸳鸯阵》写戚继光驱逐倭寇始末、《宫锦袍》写中法之战刘永福抗战、《关中书院》写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秋风秋雨》写秋瑾之英烈、《新华梦》写袁世凯盗国罪恶及蔡锷讨袁,等等。
汤金钊(1772-1856),字敦甫,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历官礼部、吏部、工部、户部尚书、陕西巡抚、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
《萧山秀才》这个戏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朝乾隆时期,朝政渐趋腐败,官吏贪墨成风,而权臣和珅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其时,萧山有秀才名汤金钊,倜傥卓绝,守正不阿,是当地有名的才俊。
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和珅随行。和珅竟倚势强夺汤金钊邻居之女。邻女之父痛失爱女,悲痛欲绝,可是和珅权势滔天,邻父无从申诉。汤金钊的父亲见状,心生恻隐,当即拿出十余两银子资助邻父,助其赶赴京城寻女。然而,邻女已被掠入和府,且深得和珅宠幸。
其后,汤金钊参加乡试。邻父感念汤父昔日相助之恩,便请托和珅向主考修书说情。汤金钊顺利考中,却不知背后有此曲折。
和珅见汤金钊才学出众,对其颇为赏识,将他收为门生,又将女儿许配给他。汤金钊不愿屈从,于是,在花烛之夜,他乘机脱逃,一路逃往山东济宁。济宁知府颜希深,正是汤金钊的舅父,而汤金钊与表妹此前早有婚约。于是,在舅父的安排下,汤金钊于署衙中与表妹完婚。和珅得知汤金钊逃婚后,立刻派人紧追而来,情急之下,汤金钊只得再次仓促出逃。此后,为逃避和珅追查,汤金钊隐姓埋名,改名为“杨玉雕”,后辗转投至傅恒大将军麾下,担任文案之职。
十余年后,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即位,和珅伏诛,汤金钊才恢复本名,应考会试,最终金榜题名,入翰林院任职,自此开启仕途生涯。
这就是萧山秀才的故事,可谓曲折精彩。
汤金钊为人刚直,品行高洁,范紫东给予高度赞誉:“文端持正不阿,绝不妥协,竟至销声匿迹十余年,不肯出而问世,所谓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者,殆其人软。其后嘉庆即位,和珅伏诛,文端始露头角,得领春官,其人甚伟,其事亦甚奇。厥后文端抚陕西,官至宰辅,嘉道时,声名籍甚,然其少时之清操亮节,固已落落难合,矫矫不群矣。”
汤金钊登科,和珅予以托情,此种恩遇,别人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唯恐不速,大丈夫于世,进退之间,不可谓不慎。
其后,凡附和和珅者皆告坐罪,而汤金钊毫无牵连,后成一时名臣,曾任陕西巡抚,又入阁拜相,真可谓端人正士矣。
《萧山秀才》一经演出,引发观演热潮,轰动一时,1932年2月16日,《西安日报》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先生案牍余暇,埋首工作,竟以萧山秀才前后两本出而问世。”“该剧系历史性质,以排斥贪官污吏为其中心思想,尤趋重平民与贪污精神上之不合作、不妥协一点,以儆世之趋炎附势寡廉鲜耻者,中间穿插儿女柔情,娓娓动人”。
秦腔剧中演到了萧山人,还引起巨大轰动,登上报纸,真是难得。
近期,萧山历史名人馆开馆,展陈名人数十位,汤金钊亦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