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芬
上学期末,孩子破天荒地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听到这个好消息时,我愣了好一会儿。我们一直清楚孩子资质平平,往日成绩多在中游徘徊,如今能成“黑马”逆袭,对我和他而言,简直“奇迹般的存在”。
这份惊喜的源头,我总念叨并感恩当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老师。若不是她及时“敲醒”我,或许孩子还在松散的状态里打转。
6月中旬的一天,手机突然弹出张老师的微信:“虢妈,我想和你聊聊孩子近期的在校表现。”语气比往常郑重,我心里瞬间揪紧。
紧接着,她提到孩子在课堂上频频讲话,成绩也一路下滑到了班级倒数第五。盯着屏幕上的文字,我再也没法像之前那样“佛系躺平”——那些话像警钟,敲碎了我一度保持的“孩子开心就好”的侥幸心理。
其实在这之前,孩子带回的小测卷已经透着苗头:红色的叉叉密密麻麻,简单的基础题也总因粗心失分。可我总想着“下次会好的”,没当回事。直到张老师的提醒,我才猛然醒悟:继续放任下去,不是包容,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那天晚上,我没急着催孩子写作业,而是先坐在书桌前,拿纸笔一条条列下孩子的问题——我太了解自己,很容易被他那双无辜的眼睛、几句天真的辩解带偏,必须提前理清思路,才能好好沟通。
等孩子放学回家,我们围着那张“问题清单”坐下来复盘。我逼着自己压下心里的焦虑,全程用温和却坚定的语气和他聊:聊课堂纪律对自己和同学的影响,聊成绩下滑时他是不是也有点慌,聊我们接下来能做些什么。孩子显然察觉到了我的认真,没有像往常那样撒娇或顶嘴,只是低着头听,偶尔点点头,最后小声说:“妈妈,我知道错了。”
聊到目标时,孩子犹豫了半天,说“想考85分以上”。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难免有点失落——不是觉得他做不到,而是心疼他还没意识到自己能走得更远,少了点往前冲的劲头。没办法,我只好拿出“撒手锏”:制定了简单的奖罚体系,期末有突破就给小奖励,反之则会有小小的“惩罚”(比如减少玩游戏的时间),用明确的规则帮他找回约束力。
那个周末,我们推掉了去商场的约定,也没回外婆家,安安静静在家“补短板”。说是“集训”,其实也没那么紧绷:语文易错字,我们一遍遍地听写、订正,遇到记不住的,就一起编个小口诀;数学里总出错的估大估小题,我们从教材上的母题入手,先弄懂原理,再找类似的变式题练,直到他能自己说出“先看已知条件,再判断往大估还是往小估”。过程里,孩子偶尔会走神,但看到我一直在旁边陪着他,也慢慢沉下心来。我能感觉到,他不是在“简单应付”,而是真的明白了“要努力一把”的意义。
如今,新学年的铃声已经响起,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背影,比上学期稍显挺拔了些。成长的路还很长,我不知道他未来会不会一直保持优秀,会不会更主动地自省、更坚定地努力。但那段期末逆袭的日子,一定在他心里留下了印记——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藏着“努力就有收获”的道理。而我也会反思:教育也并非绝对的“静待花开”的被动,需要我们及时觉醒、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