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王胜平
近日,一名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学生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其列出的一名北大数学学院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这名学生据此称“招的老师水平不如深圳中学”、“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等。这也让围绕着“第一学历”的激辩再次在舆论场上延宕。
尽管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答复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但事实上,许多地方、单位招考招聘中人为设置“第一学历”门槛,引发应考者、应聘者的不满和抱怨。
不得不承认,“第一学历”在评价个体能力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但以高考成绩、录取院校定出身,以“第一学历”划成分、论贵贱,以“第一学历”分人优劣,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也严重挫伤了莘莘学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从来不是学历,而是能力。而对能力的评价仅仅用“第一学历”来衡量,那只能是简单而粗暴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毕竟高考只代表高中通识教育的结果,大学是以就业、研究为导向的专业技能教育,经过本科、研究生教育,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能力发展得怎么样,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牌子,而是一个动态的结果。人才的评价有多重指标、多种方式,要全面衡量。学生质疑自己的老师“第一学历”太差,不知道这位同学有没有听说过“有状元学生却没有状元老师”的说法?有没有多方位去了解导师有什么研究成果,从事领域与自己的研究兴趣是否契合?
事实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能人才俊,并非都有耀眼的“第一学历”。钱穆、陈寅恪等大师,都是学历不高而自学成才的范例。社会的发展绝对不是躺在“第一学历”上守株待兔,而是需要真真切切奋斗拼搏做贡献。合理的人才评价应该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普通院校学生通过不懈努力踏入名校继续深造,这本就是对奋斗精神的弘扬,是对学习能力的肯定,理应值得尊重和点赞。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第一学历”虽然重要,但不应成为“唯一”指标。淡化“第一学历”,不仅有利于破除和丰富简单而僵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更是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中“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