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登科桥”,跨过悠悠荡漾的里河水,面前一幢形态方正、古色古香的黑白色建筑颇为吸引眼球。目之所及,建筑的每一面巨大的白色墙体上,开了小小的一门一窗或一门二窗,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印象深刻。这里便是义桥镇“钱塘江诗词展示馆”。(详见《萧山日报》5月10日4版)
“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这是陆游对义桥景色的褒奖。拥有“中华诗词之乡”美誉的义桥镇,通过抓好诗词文化保护与开发,深挖诗词文化的传统精髓,将诗词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古镇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统筹推进,用好了乡村振兴这把“金钥匙”。
饱含历史底蕴的古镇,就像一本老而不旧、历久弥新的古书,变了心境、年纪再去看它,总会读出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内容就是古镇的一些展览馆或历史遗存,让人们在游览之余又对古镇历史以及民俗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建好“钱塘江诗词展示馆”,既是对古镇古街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也是提升古镇诗词文化附加值的有效形式。这是因为,诗词文化与古镇古街特色宣传非常搭,一方面,义桥渔浦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钱塘江诗词之路的重要节点、大运河诗路文化带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歌作为展示古镇文化的必需品,让古镇犹如一本打开的诗集,在品读间浏览到义桥的好山好水。另一方面,借助展示馆这个载体,诗歌爱好者有了学习和展示的场所,百姓有了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无形之中又将诗词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将千年诗路延续下去。
(社会评论员 张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