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诗词文化激发古镇活力

  翻过“登科桥”,跨过悠悠荡漾的里河水,面前一幢形态方正、古色古香的黑白色建筑颇为吸引眼球。目之所及,建筑的每一面巨大的白色墙体上,开了小小的一门一窗或一门二窗,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印象深刻。这里便是义桥镇“钱塘江诗词展示馆”。(详见《萧山日报》5月10日4版)

  “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这是陆游对义桥景色的褒奖。拥有“中华诗词之乡”美誉的义桥镇,通过抓好诗词文化保护与开发,深挖诗词文化的传统精髓,将诗词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古镇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统筹推进,用好了乡村振兴这把“金钥匙”。

  饱含历史底蕴的古镇,就像一本老而不旧、历久弥新的古书,变了心境、年纪再去看它,总会读出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内容就是古镇的一些展览馆或历史遗存,让人们在游览之余又对古镇历史以及民俗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建好“钱塘江诗词展示馆”,既是对古镇古街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也是提升古镇诗词文化附加值的有效形式。这是因为,诗词文化与古镇古街特色宣传非常搭,一方面,义桥渔浦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钱塘江诗词之路的重要节点、大运河诗路文化带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歌作为展示古镇文化的必需品,让古镇犹如一本打开的诗集,在品读间浏览到义桥的好山好水。另一方面,借助展示馆这个载体,诗歌爱好者有了学习和展示的场所,百姓有了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无形之中又将诗词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将千年诗路延续下去。

  (社会评论员  张新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广告
   第08版:小记者
企业可“停机保号”,缓冲性制度背后的人性关怀
陪诊师,要鼓励更要规范
萧山青年的好榜样
停车为何不拉手刹
用诗词文化激发古镇活力
让残障人士出行无忧
“空盒结账”是商家与顾客的双向奔赴
让艺术飞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