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容易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逝的文化记忆,作为中华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每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它们不仅仅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全人类的文明的瑰宝。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仍在继续,为了更好的与时代接轨,许多工艺在保留原有技巧的基础上又结合了许多现代的元素,使其平添了几分灵气,甚至破圈出彩。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由萧山日报主办,萧报小记者团及少年学报承办策划“话人物,品初心”对话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通过以非遗文化传人为师,学习传统工艺的形让青少年与这些看似古老的艺术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在实践中实现文化传承。
一张看似寻常的白纸,只需一把剪刀随着剪纸人的心意横竖来上几下,一幅幅生动剪纸画便在指尖之下应运而生了。
剪纸作为一项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2006年5月20日,剪纸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12日,小记者跟随昭东剪纸的第五代传人沈雅丹老师,以“廉心向党”为主题,上了一堂生动的剪纸课。
课堂正式开始前,沈老师拿出了几个亚运会吉祥物的剪纸成品向大家展示,当如此生动立体的剪纸出现在眼前时,所有小记者都吃了一惊,“这真的是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制作出来的吗?”有小记者觉得不可思议,但当得到沈老师肯定的答复之后,对手中的剪纸材料又多了一份期待。古时昭东剪纸的主题多以花果动物为主,用以节日祝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因此在选题上沈老师特意选择了与红色主题相关的剪纸。课程伊始,沈老师就廉与莲两字的历史渊源展开切入正题。廉字与莲读音相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莲花,莲花象征的正是廉洁清正的高尚品格。紧接着,沈老师又向同学们科普了一番党徽的含义。在沈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下,党徽在莲花中心绽放的剪纸造型已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初具雏形。
了解完作品的寓意之后,便到了实践环节。剪纸的原材料虽然简单,但在实际上手时还是需要娴熟的技巧和足够的耐心才能让作品更加完美。在沈老师和小记者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一朵朵包裹着党徽的莲花最终在孩子们的手中绽放开来。
昭东剪纸能够传承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在不断尝试和融合中,剪纸的手法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更是因为其本身蕴含的人们对社会和谐、家庭美满的向往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通过此次活动,小记者们感受到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小记者团后续也将展开更多的活动,走进更多遗落在民间的传统艺术,共赴想象力与创作之约。(文/摄 程文跃)
小记者 陈雨馨 文博小学108班
这次我参加了昭东剪纸活动,我们到了活动地点,我见到了昭东剪纸传承人——沈雅丹老师。沈老师先给我们看了一些她的剪纸作品,有一幅有三个亚运福娃,合起来竟然还能拼成了一个“福”字,太厉害了。沈老师又给我们看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剪纸作品,这么一大幅作品竟都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还剪得那么漂亮,太神奇了!
沈老师还教我们剪纸。我们先拿了红纸按照老师教的步骤把纸折好,然后我们用剪刀在纸两端剪了几刀,把纸展开,一朵莲花就剪好了,最后我们把党徽标志贴在莲花中心,我们的作品就完成了,老师说它叫“廉心向党”,它还有个很好的寓意:“廉”就是莲花,“心”就是莲花的中心,“向党”就是莲花中心有个党徽,廉心向党,喜迎二十大。原来剪纸这么有意义,我太喜欢这次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