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沅哲
乡村是中国的根基,也是乡愁的寄托。
日前,由省市区文联联动,萧山区政府主办的“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作品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萧山20个村庄走出家门,以数字光影和视听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呈现了萧山乡村振兴的精彩瞬间。我们所看到的乡村文化,以艺术的方式走出家门,跳出了以往“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局限。
乡村文化创作,要让艺术真正走入乡间。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底,也是孕育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沃土。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推动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独特力量。因此,要让乡村文化走出家门,更需沉得下心挖掘。
在美丽乡村驻地摄影活动中,60多位省内一线摄影师、摄影新峰人才,历时一年半,面向土地、面向乡村、面向生活,吃在乡村、住在乡村、调研在乡村、创作在乡村,采集和创作出了5万余件乡村影像资料,反映了新时代浙江、萧山农村新面貌、农民新形象、农业新成就,记录了萧山乡村中奋进共富之路的历史画面。
乡村文化走出家门,离不开精准的艺术提炼。
乡村与城市的距离,不仅是交通的距离,更是认知的距离。“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广袤的乡村,因资源禀赋差异各有不同文化属性,乡村文化也需结合村庄历史发展脉络、经济发展实际、文化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和提炼,展现各乡村的品牌特色。在展出的20个村庄摄影系列作品中,不难发现有结合村庄特色拍摄的红色精神、茶果文化、生物主题、工业主题、老物件等的主题图片,具有与人物、乡村生长紧密相连的生活气息。
乡村文化艺术转化应当以创带训,激发人才活力。
文艺成果的精彩呈现,离不开创新性和专业度。“生长着的乡村”成立了以工作坊为名的专业指导团队,在指导摄影师用镜头对准人民、贴近百姓生活的同时,也设计创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拍摄手法,锻炼了一支更为专业的艺术乡建人才队伍。
新时代的乡村,不仅有接地气的“泥土味”,还有高大上的“文化味”。近几年涌现的“萧山农民画”现象,就是新时代农民对文化需求自我实现的典范。农民既拿锄头,又拿笔头,用鲜艳的色彩、夸张的笔触,让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呈现在省级、国家级画展上,让美丽乡村更加生动,让农民形象更加鲜活,让乡村生活图景有时代气息。
乡村共富,乡村文化走出去才有出路。唯有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才能以自信的姿态走出乡村家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乡村。无论是文化旅游,还是产业项目落户,都能让农民在共富目标的驱动下,在未来乡村的探索之路上收获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