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肖君
《北京青年报》11月23日的一则报道中,介绍了网络新名词“电子榨菜”,并且说这玩意还成为年轻人佐餐标配。
那么,“电子榨菜”是什么?其实就是近几年来很多人的日常:到了饭点,先支起平板或手机,边刷边吃饭。这个生活现象不仅“渗透”了年轻人,还几乎覆盖了能熟练运用智能手机的各年龄段。
浅白地说,右手吃饭左手刷手机,就是智能手机时代培育出的新习惯而已。在食堂、饭店,你会看到很多人都在吃“电子榨菜”,刷的都是综艺、热门体育赛事、游戏直播、热播剧、搞笑段子等,一般刷个20到30分钟左右,纯粹图个乐子,或为了给吃饭创造一个好心情。我也特别能理解那些一个人在家点外卖的,刷点轻松视频,确实更容易“下饭”。
非要用社会学理论来剖析“电子榨菜”的话,有人认为这是年轻人给自己刻意营造的一个可供逃离的空间,也是他们对都市高压力生活的一种短暂逃离。确实,此刻的“电子榨菜”,可能更是一种“精神零食”,是人们渴望突破自己现有的生活边界,去他人的世界里寻找快乐。
身边有个朋友很喜欢刷某个特定旅游博主的视频,全是瑞典、瑞士等异国的美景,混搭很带个人特色的解说。问她为什么喜欢吃饭刷这些旅游视频?她的回答很真实:“疫情影响,我无法出国玩,饱个眼福总可以吧?”此类“电子榨菜”切实击中了疫情下那些个“身还在,心已远”的小心思。
但是,“电子榨菜”真的能让饭菜更好吃、让人更健康快乐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北京名中医徐文兵认为,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的人,身体大量气血分配到眼睛去,分配到胃肠的气血就减少,由此胃肠蠕动变慢,就会导致消化不良。更大的问题是,长期精神的分散,会导致沮丧和失败感。由此看,长期吃“电子榨菜”非但不会让人更快乐,反而会让人得胃肠疾病。
当人们习惯了某种行为模式后,非迫不得已,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饥来吃饭困来眠”,在都市社会已成为两大难题。正如慧海禅师说的“俗世里的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而“电子榨菜”也是人们不肯好好吃饭,偏偏要做出“百种需索”的表现之一,名为愉悦心神,实则身心俱被虐。只有切实了解身体健康运作机制,才能让自己的行为模式更健康,而不是一味顺应“潮流”,忽视身体发出的痛苦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