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共同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称,未成年人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其中,报告显示了75%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三小时以内。但其中约65%未成年在游戏受限后,转投短视频平台。
这份报告的结论“未成年人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引来外界不少吐槽。因为看似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已经解决,但实际是一大半孩子不沉迷游戏,改沉迷短视频了!这不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但造成了更大的问题。
相比较游戏,短视频更容易让人沉迷。玩个游戏好歹要动动脑子动动手指,有一些主动学习参与的成分在里面。短视频直接投其所好,把人困在信息茧房里,最终培养出一群北大心理学彭凯平教授所说的“四无孩子”——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这到底是谁之过?我们习惯将“沉迷”归罪于游戏太好玩,短视频太好看——然而这两样东西本身就是娱乐产品,吸引人就是它们的基本特征,连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更何况心智尚未成熟、自身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
因此,除了严格控制使用手机时间、人脸认证这样行之有效的硬性措施外,家长和学校更应关注孩子心理需求,深入思考孩子“沉迷”的本质,用更加丰富的生活内容,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上来。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