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延期再重启,杭州亚运的脚步渐近,由萧山区亚运运行保障指挥部办公室主办,萧山日报、萧山区文明办共同推出的“征集全城百张最灿烂的笑脸”活动同步回归,请把你的灿烂笑脸发给我们,同时说说笑脸背后你和亚运的故事。照片要求画面清晰,黑白彩色不限,不得合成、添加,照片发送至“韵味萧山App—广场—你好亚运话题”(记得填写姓名与联系方式)或拨打萧报热线82654321报名,也可以在“亚运在萧山”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发送“笑脸征集+姓名+手机号+笑脸图”。届时,我们将从报名者中随机抽取若干名幸运市民,送上一份亚运特殊礼品。
你的一笑,将成为萧山的最美代言。来吧,扬起嘴角,或阳光、或甜美、或童真、或搞怪……亚运因你的笑容更精彩。
NO.89
亚运应急救护讲师朱铁飞:
“救”在身边,让更多人学会急救
■记者 盛凤琴
“溺水突发情况如何自救互救?”“遇到休克的病人怎么急救?”“心肺复苏如何操作?AED如何使用?”……近日,萧山区浦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朱铁飞又一次站上了讲台,为浦阳镇的市民进行应急救护员持证培训。
课堂上,朱铁飞利用人体模型进行实操演示,教授心肺复苏、创伤包扎、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应急救护知识,让在场的学员受益匪浅。
像这样的急救知识培训已成为朱铁飞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也成了萧山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一名“老兵”。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至今,他已经在全区各个镇街培训207场,培训合格学生4186多人。
作为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一级培训师,萧山区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队副队长,朱铁飞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朱铁飞说:“衡量社会的急救能力水平,不仅要看急救专业人员的素质,还要看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突发事件面前是否人人敢救、人人会救。”
近两年,萧山在完善院前急救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公共场所配置了800多台“救命神器”AED,就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项目。AED的配置已经不止一次为心梗患者赢得“生机”。
朱铁飞表示,从患者倒地到120救护车抵达前,有一个黄金救援空窗期。在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到达前,第一目击者尽早地进行心肺复苏、拨打120呼救、及时使用AED除颤等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临床预后十分关键。
如何补上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如何让更多的市民敢于出手急救?
培训应急救护人员是填补急救空窗期的重要举措,朱铁飞要做的就是把更多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给百姓。
今年,萧山区将新增应急救护持证人员1万名作为2023年度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
全区有400多名像朱铁飞一样的应急救护培训讲师,他们通过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等形式,全力推进萧山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应急救护持证培训。截至目前,我区已经完成6000多人应急救护员持证培训。
“迎亚运,学急救”,随着杭州亚运的临近,全区应急救护知识学习氛围浓厚。为更好地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服务杭州亚运盛会。日前,浙江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师志愿服务队暨红十字服务亚运应急救护讲师团成立,讲师团由40名优秀师资组成,朱铁飞光荣入选,他也成为全区唯一一个入选省级应急救护讲师团的成员。
新的身份,注入新的使命。朱铁飞将通过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让更多人学会急救,护航亚运。
NO.90
手语翻译谢红萍:
为亚残会志愿服务做好准备
■记者 朱林飞
谢红萍是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一名出色的手语翻译。在今年举行的亚运会上,谢红萍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手语志愿者。
“这次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家门口的亚运会出一份力,我感到很荣幸。”说到这里,谢红萍开心地笑了。
早在30年前,谢红萍考入浙江省温岭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就读。除了平时师范专业的课程外,她还多学了一门手语课。毕业后,谢红萍被分配到当时的萧山聋哑学校。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口语,谢红萍挨个儿让学生触摸自己的嘴巴,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示,并配合手语进行教学。其实手语也跟汉语一样,有普通话和地方话的区别。谢红萍之前学的是中国通用手语,而学生们常用的却是地方手语。为此,谢红萍有意识地跟学生多交流,碰到一些不同的手语,也经常向听障朋友请教。在谢红萍的辛勤教学下,这个班的孩子毕业后都顺利走向了社会,有的还成为行业的带头人。
如今,谢红萍的学生以智障的特殊儿童为主,但她的手语专业技能却一直没有丢掉。别看只是手指的简单舞动,手语的翻译也需要技巧。在打手语时速度不能太快,不然听障朋友跟不上节奏,会影响意思的传达。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也带动了一些新词汇的出现。通过常学常新,谢红萍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手语翻译。
现在区里举行一些需要手语翻译的会议或活动,都会来邀请谢红萍。她曾在区残联的聋人协会当过秘书长,在为听障朋友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手语翻译能力。后来,经过严格面试,谢红萍还相继成为《杭州气象》《萧山气象》《建德气象》的手语翻译。根据气象台主持人的口播内容、语速,她每次都能高效率地完成手语展示,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手语翻译,谢红萍非常关注亚运会特别是亚残会的消息。就在上个月,她看到杭州市残联在招募亚残会手语志愿者,便第一时间报了名。在面试现场,她胸有成竹地打了一段手语介绍自己,良好的气质形象加上流畅的手语表达,使她顺利地通过了第一次面试。
虽然离亚运会还有好几个月时间,谢红萍已经开始观摩一些视频,有意识地进行手语练习。“我将全力以赴做好亚残会的手语志愿者,向全世界展示萧山的风采。”谢红萍的话里信心满满。
NO.91
楼灿乔:
助力亚运捐出奥运火炬
■记者 刘殿君 通讯员 王新江
在近日楼塔镇举行的 “红领楼塔 护航亚运”活动现场,来自楼家塔村的楼灿乔,做了个令人“费解”的举动:捐出奥运火炬。
基于对萧山体育作出的杰出贡献,楼灿乔担任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能成为奥运火炬手是任何一个体育“发烧友”的梦想,而能珍藏奥运火炬留作纪念,无疑成为至高荣誉。
“奥运火炬原本就是国家的。能让更多人去欣赏,更深层次领会奥运精神、体育精神,捐出奥运火炬也是值得的。”楼灿乔说。
初识楼灿乔还是20年前。在萧山区体育馆室外篮球场,经常会看到一个40岁中年男子,和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在赛场上飞奔。
尽管年纪大,但无论是力量、速度,还是投篮命率,都超过了绝大多数小伙子。而分组时,楼灿乔甚为“抢手”,都希望其加入自己的组别。
素有“篮球之乡”的楼塔,一句“巴西的足球、楼塔的篮球”,足见当地人对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民间高手也颇多,每年大大小小赛事足有上百场。而能让篮球运动在千年古镇经久不衰、发扬光大,楼塔人无不夸赞楼灿乔在其中作出的贡献和无私奉献。
楼灿乔身兼数职,既有自己的企业要管,又是“村官”,忙于村里事务。但不管多忙,他都会积极组织包括楼塔每年的“必修课”:年度全镇篮球大赛,平时还带队参加各种比赛,并是主力队员。
40多年前,楼灿乔就代表杭州市参加过浙江省农民运动会的篮球比赛,并获得亚军。如今60岁的他,依然活跃在赛场和篮球圈。他无论是住在原来的老房子还是搬了新房,就一个要求,必须建个篮球场。
为了弘扬篮球文化,他自己还成立了圆梦体育公司。公司不仅有自己的篮球队,还自费培养新人,倾力推广篮球运动。
在楼灿乔等“张罗”下,一年一度的大赛激励着当地一代代人走上赛场,全民健身体育氛围越来越浓。
目前楼塔村镇两级标准篮球场就有43个,其中灯光球场32个,遍布12个行政村,农家院里的私家球场全镇也有上百个。
在他和其他几位热爱篮球运动人士的努力下,2020年,萧山篮球协会宣告成立。楼灿乔亲任常务副主席,业余几乎一半时间,都奉献给了萧山篮球运动。
在楼灿乔等推动下,近年来,萧山篮球运动蓬勃发展,群众性篮球比赛层出不穷,经常开展篮球活动的业余篮球队不下百支。
就在本月26日,楼灿乔还带队在自家门口——楼家塔村,邀请了由亚非拉多个国家在中国的研究生组成的“跨国篮球队”,进行了一场“国际邀请赛”,为当地村民奉献了一道体育大餐。
NO.92
“海外传播官”Nardus:
用镜头见证亚运城市的日新月异
■记者 童宇倩
或宁静致远,或摩登现代,或独具匠心,如果仔细凝视这些那达斯·史密斯(Nardus Smith)镜头下的萧山,一个既具古典韵味,又有国际范的亚运城市形象便呼之欲出。
那达斯来自南非,是萧山首批“iXiaoshan海外传播官”、萧山区惠立学校教师,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提及摄影,他的嘴角总是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抹阳光的笑容,“我喜欢的不仅是摄影本身,还有镜头之外,这座城市的一切,包括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城市的生活气息。”
2019年,那达斯第一次来到萧山时,就被这座城市的干净、秩序以及现代化程度“惊艳”。“当时我住在钱江世纪公园附近,能看见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周边有很多在建的建筑,没想到短短四年间,一栋栋高楼就拔地而起,萧山的发展速度真快啊。”
在向亚运挺进中,萧山这座城市日新月异、拔节生长。而那达斯,用自己的“国际眼”和相机见证了一切。
“我还记得2019年第一次用无人机拍摄‘杭州之门’时,东西双塔还在建设中;去年夏天第二次拍摄时,已经完成主体施工了,但是窗户还没好;最后一次去时大楼基本建好了,所以我每次去都能看到新进展。我很幸运能比世界上大多数人更早看到这座亚运城市的发展变化。”
“Fortunate(幸运的)”,是他在对话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
在那达斯的镜头下,清雅绝尘的湘湖,端庄大气的“玉琮”,科技感十足的“杭州之门”……一张张照片无不展现出萧山的自然景观、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并经由他通过社交媒体传达到全世界。
“我很幸运能在这个时间节点来到萧山,见证这座亚运城市的美好,见证人们是如何在筹备亚运会的,见证城市与亚运会的联系、发展与变化。作为摄影师,我可以用相机记录这一切,以独特的视角,让世界各地的人看见这座城市独特的美。”
来中国之前,那达斯入手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如今,他基本每周都出门摄影,这些年去过北京、上海、贵阳等20多个中国城市,拍摄的照片以风景照、人物照为主。2022年,他的两张摄影作品还远渡重洋,在英国伦敦建筑中心展出。
“相机只是一个工具,最重要的是可以走出家门,近距离体验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这是那达斯对摄影的理解。
工作之余,那达斯还爱攀岩、健身和户外运动。去年,他有幸前往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参观杭州亚运会攀岩项目比赛场馆。对即将到来的亚运盛会,他更是满怀期待。
“我还没有尝试过拍摄竞技体育类照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在亚运会期间,用镜头捕捉攀岩运动员比赛时的精彩瞬间,向世界展示这场盛会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