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食堂转型送外卖 公益与盈利可否“双赢”

  ■本报评论员  林青颖

  这个夏天,餐饮界的“新星”——社区食堂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

  近日,萧山区北干街道广德社区、城厢街道回澜路的社区食堂开辟线上外卖功能,吸引了诸多市民的关注。

  社区食堂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不料也惠及了年轻人,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网红餐厅”。这运营模式不断转型的背后,一面是新社会需求的诞生,一面是社区食堂可持续发展的破题探索。

  社区食堂为什么会得到社会青睐?

  这其实并不奇怪,在吃腻了普通快餐店或经历不想自己动手做饭的情况后,有在外解决午晚餐需求的市民,目光自然而然投向了物美价廉且有政府背书的社区食堂上。尤其是当社区食堂入驻外卖平台后,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

  “10块吃饱,20块吃好!”萧山一市民这样评价。显然,与现代社会动辄几十块的餐饮相比,社区食堂的“画风”确实不同。而之于社区食堂的运营方,吸引多个年龄层的客户到线上或线下用餐,也能让曾囿于“只为老年人服务”的食堂拓展生存方式。

  据观察,萧山已有超120家老年食堂,几乎都以第三方入驻的形式运营。而随着时间流逝,成本高、人力缺等隐藏在餐盘下的弊端尽显,如何“活下去”成了当时诸多老年食堂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所以,从这一层面上看,从老年食堂转型社区食堂也好,开始送外卖也好,都为社区食堂长久经营注入了“生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提供新思路,也让更多群众能够享受到民生实事带来的便利性和获得感。

  但转型所带来的,同样也有对社区食堂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开始“盈利”的当下,社区食堂既要顺应消费新方式,留住新群体;也不能忘“本”,要坚持其公益属性,满足老年群体用餐需求。

  目前,已有不少食堂抢先开始探路。例如,北京市大栅栏街道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父母食堂”推出个性点单,根据老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来定制私房菜;杭州紫阳街道唯康社区食堂除堂食外,还为医院、企业做团餐并配送上门……

  随着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食堂不断升级,也有网友建议,是否可以在政策扶持上进一步优化,如房租、水电上的优惠。事实上,早在2022年,安徽省就明确,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执行居民价格。

  此外,在萧山,多家社区食堂将基层治理、市场主体等资源进行结合,并加入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通过“政府+市场”两条腿齐发力,实现公益与盈利“双赢”,让社区食堂既能坚持食堂“暖”服务,也能让经营不再“难”,逐步实现微利可持续发展。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区食堂切口虽小,背后展现的却不仅仅只有简单“食”事,更是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现今,在政府、民间双方联手之下,新“宝藏食堂”正不断出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社区食堂,感受民生实事带来的切实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镇街
   第04版:时评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文化 漫谈
社区食堂转型送外卖 公益与盈利可否“双赢”
城里人的悠然田园梦 还需再等等
追星需谨慎 钱包要看紧
让更多人爱上非遗 传承方能后继有人
别样迎新 有心意又有创意
家长学校开课 应主打高质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