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人爱上非遗 传承方能后继有人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萧山区南阳街道迎春老街上,93岁的杆秤匠人邬杏祥从12岁开始做学徒,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行当已有八十来个春秋。

  这位老师傅制作的,便是木杆秤。这是以杠杆原理为基础制造的一种计量器具,历史极为悠久,传说为范蠡发明,以其便携易用深受欢迎,直到近几十年电子秤的普及,才逐渐被取代。

  虽然在计量市场上渐渐失去用武之地,但因为杆秤在民间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萧山很多传统仪式都离不开一杆秤,如乔迁、嫁娶、开业等,都要买一杆秤——称心如意,讨个好彩头,所以销路还算不错。

  木杆秤制作技艺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市场和文化价值。但即便如此,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依然寥寥无几。可见,非遗传承,确实是个普遍的难题。

  去年举行的全国非遗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指出,目前非遗文化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非遗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年轻人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致使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严重制约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非遗传承难,本质还是市场问题。无论是手工业还是传统文化,非遗项目在市场上都处于弱势。如地方戏剧缺乏与现代娱乐产品争夺观众的能力,而传统的手工业技艺更是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大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误差更小,品质更稳定,手工业产品难以与之竞争。

  邬老师傅一辈子扎根制秤行业,是因为彼时大工业还不够发达,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但是要现在的年轻人扎根这个行业,未免误人前程。非遗事业如果想发扬光大,吸引更多从业者,不妨先从开发市场入手,有了市场,有了获利前景,根本不愁无后来者。

  当然,一些非遗项目确实缺乏市场前景,也没法用文化包装赋以“古法”“匠心传承”之类的名头,那么解决传承难题的方法唯有效仿互联网的做法——开源。

  所谓开源,就是指作者向所有人无偿开放所有内容。对于非遗传承传统来说,可能是颠覆性的改变。传统上技艺的传承都是家族传授或者师徒传授,讲究的是点对点。手工匠人的经验,乃是其立足的根本,轻易不能教授别人,有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往往要“留一手”,以免被徒弟后来居上,被行业淘汰。

  这样的传承方式,在技艺的留存上,显然是比较脆弱的。如今手工业已经式微,技艺的传承更多是承载共同的民俗文化记忆,其实不应当存在传承障碍,思维也该转变一下了。

  非遗项目开源,可以通过图文影像资料等向社会公开制作工艺、技巧等。如果能做到让爱好者可以通过资料复现工艺,甚至进行改进,那就是比较成功了。

  相比于点对点的单线传承,这种多线传承的方式对非遗技艺的传承更为有效,门槛也更低。一门技艺,只有有人热爱和愿意去使用,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抱残守缺,是没有出路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镇街
   第04版:时评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文化 漫谈
社区食堂转型送外卖 公益与盈利可否“双赢”
城里人的悠然田园梦 还需再等等
追星需谨慎 钱包要看紧
让更多人爱上非遗 传承方能后继有人
别样迎新 有心意又有创意
家长学校开课 应主打高质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