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虽贵为自然界最高级的存在,但在进化过程中,能够抵御寒冷的厚实的毛皮逐渐褪去,导致人体的御寒功能有所下降。
御寒取暖,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生存问题。据今年“双十一”消费榜单显示,水暖毯、加热杯垫、电动泡脚桶等防寒取暖神器销量依然火爆。
但是,在没有暖气、没有空调的岁月里,古人是如何御寒的呢?
薪火御寒
对生活在温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尤其是距今约28万年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来说,要度过一年当中最难挨的一段时光,唯有靠火。
他们虽然还不会人工取火,但想尽各种办法将火引入山洞,通过不断添加树枝、柴草的方式保持火的燃烧,并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种,借此抵御寒冷的侵袭与野兽的攻击。
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先民们,则把金牛山人在山洞中点燃的火堆转移到屋内。姜寨人会在房屋中心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以做饭、取暖,这就是最早的火塘。火塘边上有时还埋有陶罐,罐中满是火种炭灰,可随时将火塘的火重新点燃。
直到现在,火塘仍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的核心场所,在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眼中,火塘不仅能用来烹饪、取暖,也是家族昌盛的象征。
皮草、纸衣取暖
其实在原始社会人们也不是只依靠火堆来取暖的,那时候人们也会用狩猎来的动物皮毛来抵御寒冷。而进入到文明社会以后,人们的取暖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比如在穿着上,一些有钱的人家会开始穿用狐狸皮和貂皮等一些非常贵重的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取暖,说白了就是现在的貂皮大衣。
但是,平民百姓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他们只能去选择一些相对粗糙和廉价的羊皮或者狗皮,再加上丝绵、麻絮填充衣物。
此外,在唐宋时期,因为造纸业发达,因而出现了可以用来取暖的纸衣和纸被。不过,那时候的纸基本上都是用树皮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皮纸,这种纸张坚韧敦厚。特别是到了宋代,纸衣、纸被用料拉力也很强。而棉花则是在宋朝的时候才开始被广泛种植,因此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有更多的纺织品开始使用棉花。
花椒保暖
一说到花椒,很多人都会本能感到舌头一麻,或是会想到火辣的川菜。可是在古代,花椒却是被用在了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地方。事实上,古代的人家除了需要穿衣取暖之外,在很多富贵的家庭里,还会在冬天时把大量的花椒捣碎之后跟泥土一起涂抹在墙上。
西汉时期的未央宫中,就有一个温室殿,这个殿的墙壁上涂满了用花椒制作成的墙泥,并且有可以取暖用的壁炉,甚至还挂了很多用大雁的羽毛制作而成的帷幔,地上放置的也是从西域进口的毛毯。那个时候,皇帝经常会和大臣们在这里商讨国家大事。当时因为花椒制作的泥保温性能非常好,所以温室殿甚至能够做到在冬天的时候养花,一时间也成为一种奇观。
小火炉取暖
俗话说,人冷先冷四肢,今有暖手、暖脚宝等各种神器,古也有熏笼、手炉、汤婆子等小型取暖用具。
如今,常为南方所用的火笼很可能就是由熏笼演变而来。熏笼为先秦时的熏衣用具,人们用竹篾编作透空的网罩,其下置炉,炉上置炭,或添香草,用以熏香衣物。从出土实物来看,熏笼不大,高度在20厘米左右。南北朝出现的竹火笼与其类似,加上提梁后可随身携带,火笼内有红泥小炉,放置炭火用,将竹火笼放入衣袖内,周身可暖。
武则天时期,有人设计了一种迷你取暖神器,名“卧褥香炉”,其实就是香球与迷你火炉的结合,拿来放在被子里取暖、熏香用。它的构造十分精巧,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中央轴心处安装有置放木炭的容器,外面以镂空金属球包裹。神奇之处在于,任凭球体香炉怎么旋转,燃点木炭的容器始终处于水平位置,丝毫不用担心火炭会倾覆、外泄,放进被窝里安全又方便。
在古装电视剧中,铜制的手炉也经常出镜。身中火寒之毒的梅长苏相当怕冷,一到冬天就得围上毛披肩,手捧一只铜手炉;《甄嬛传》中的娘娘、小主们,也是个个穿着毛领,捧着手炉,抵御风寒。手炉是明清帝后、嫔妃们常用的取暖神器,看起来跟小茶壶一样,金光闪闪。
民间常用的金属圆壶“汤婆子”则起源于宋朝,一般以铜、锡制成,使用方法与热水袋类似。冬天在圆壶里装上热水,拧上盖子,包上布,放入被窝中暖脚,又得名“脚婆”。汤婆子不容易损坏,特别实用,有了它,宋人黄庭坚能“夜夜睡到明”。一直到现在,“汤婆子”都是南方很多家庭必备的过冬神器。
“地暖”系统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千年间火炕伴随北方人度过了无数个寒冬。明清定都北京,偌大的紫禁城里,如何取暖成了重要问题。建筑师们根据火炕原理,发明了火地取暖法,即在紫禁城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或在炕床下砌火道,然后在殿外廊下灶口处烧炭,由此产生的热气通过火道传到室内地面,从而实现地暖功效。
火地由烧火用的工作坑、炉膛、主烟道、支烟道、排烟道几部分组成。工作坑设在室外,深约1米,不用时用木板盖上,如平地一般,用时则掀开木板,由专管点火烧炕的太监下到工作坑里去烧炭。排烟道也在室外,如此一来可避免烟灰污染,又可保障炭火热气沿着主、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确保受热面积均匀、温和。如若在有火道流通的地方以木板隔断将此区域包围起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暖阁,皇宫里东西暖阁取暖的奥妙就在此。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