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林青颖
最近,萧山北干街道明星农贸市场的一家早餐店成为大众焦点,菜单主打煎包、拌面配咖啡,看似奇怪的套餐竟成了网上的新宠,吸引不少网友排队打卡。
其实,中式早餐+咖啡的组合并非新事物。据了解,咖啡搭配中式早餐的做法,最早出现在国外的唐人街,一方面满足了华人传统饮食的习惯,另一方面满足了大众对咖啡提神的需求。纵观近两年,在咖啡日常化的趋势下,“咖啡+”的早餐售卖场景火热,全国各地都开始流行起此类组合:比如,宁波地区有 “咖啡+粢饭团、油条、葱油饼”;潮州地区有“咖啡+无米粿/芋粿”。放眼本地,更有小笼包咖啡、烤饼咖啡、鸡蛋饼咖啡等“神仙组合”,而且几乎推一个火一个。
为什么“剑走偏锋”的早餐小店能火出圈?中式早餐+咖啡的组合,真的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这个组合爆火的原因,首先来自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菜市场、咖啡、煎包,无论从消费场景还是品类上,这样的搭配多多少少会带来冲击感,打破了人们对实体早餐小店“接地气”“传统”的刻板印象,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容易驱使大众去尝试这样带有突破性的搭配。
其次,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如今咖啡已日渐成为现代人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城市小资的“第三生活空间”,到格子间打工人的“续命神器”;从时髦、小众的仪式感消费,到当代年轻人普遍而新潮的生活方式。不过,再西式的国人都有一个中国胃。“咖啡+中式早餐”的组合,正是看准这一点,将两种饮食需求相结合。可以说,这是从本土文化认知中找到了和消费者沟通的新触点。
再次,是人们消费理念的不断转变。从消费趋势看,高效率与性价比兼得已成为共识。传统中式早餐店在亲民化的价格基础上,增加咖啡品类,满足了年轻人通勤便携、高效方便的要求,价格上也比单独在咖啡店或者便利店消费划算,对于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而言,确实更为友好。
当然,对于这样的搭配,“这样做不就是为了博取眼球吗?”“搞坏咖啡市场”之类质疑声音的出现也很正常。不可否认的是,咖啡配小吃、中式早餐,不仅让我们看到咖啡文化的生活化场景演变,也看到了实体早餐店旺盛的求生欲。
近几年,实体早餐店面临的竞争可以说是前所未有,除了要面对同行的竞争,还要抵御来自互联网的挑战。单就早餐店而言,早餐这一品类日常但不紧急,网购能解决大部分需要到店的场景,也兼具性价比。为了打破被动的局面,进行创新和突破是必然选择,“剑走偏锋”也是一种求生手段。
这种看似“博人眼球”的方式,既能让实体早餐店谋得生机,也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失为一件好事。要说这种办法到底行不行,其实也没有评判标准。只要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搭配,那么推出这样的组合也无可厚非。
中式早餐+咖啡的组合会不会成为实体店的新一轮风口?凡事没有绝对。对于实体店来说,若是把流量放在第一位,希望以此“一炮打响”,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客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往往会在一轮热度过后归于低谷,重返原点。出新招很妙,但如何让流量成为留量,不断创新,继续下沉、渗透,演变出更多的呈现方式,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