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一条“大批年轻人涌入道观”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关注。
北京道观白云观开设了太极、八段锦公益课,完全免费,上线1分钟所有名额就抢完了,报名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又因为该公益课对外开放,有些没报上名的也来跟着学。现场人声鼎沸,热度可想而知。
从这些“涌入道观”的年轻人发生的改变中,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双赢。
首先,对年轻人来说,“赢”得很直观——通过这种形式的修行,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放松,疲劳得到了缓解,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变得轻松了,是26岁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候舒翔在坚持上太极课后最大的感受。平时上班久坐、身心俱疲的她,爬三四层楼就会感觉累,现在练习太极之后,心情舒畅,身体状态变好,晚上入睡更容易了,早上也不会醒那么早,生活变得更有规律了。
心态放平了,是25岁的张乃敏的体会。她是一名律师,北漂一年。曾经特别容易焦虑的她,什么事都放在心上,压力一度大到下班后回家哭泣。自从每周来练习之后,她整个身心状态好起来了,对一些事也不那么在意了。
打太极治愈了失眠,练习之后身体变得轻松,心情舒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宁静淡泊的修行加上中华传统武术的双重buff,似乎在年轻人身上产生了“1+1﹥2”的效应。这样的方式,在繁忙的工作、社会节奏中让更多年轻人的身心都找到了安顿之所,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我,关注内心,而不再是忙个不停,为工作疲于奔命,犹如悬浮空中不停挥舞翅膀的“蜂鸟”。
其次,对白云观之类的地方而言,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改变。同时也让太极、八段锦等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赢”在未来。
如今,这样的探索正在遍地开花。
厦门的云顶岩寺开设了古琴公益课程,该课程联合青年古琴演奏家、虞山派古琴艺术、斫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毅,为学员带去更多传统文化的体验。
成都大慈寺的公益课程也是由来已久,有八段锦课、书法课、花道课、剪纸课及写意画课等多种多样的课程,颇受欢迎,学员中也有不少年轻人。浙江省嘉善县的云台禅寺,也携手当地的竹学社,开设了养生公益课。还有成都青羊宫、苏州玄妙观,这些城市中的道观,也开设了太极公益课,越来越多年轻人踊跃参加这些课程。
传统文化与时尚青年,就在这修行锻炼的潮流中双向奔赴,互相成就。寺庙、道观等场所开设公益课程,无疑拉近了它们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善巧方便”,主动出击,让更多年轻人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