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说起“围垦精神”,在萧山,几乎无人不知。
据《萧山围垦志》记载,从1966年起,萧山围垦万亩以上实施了17期,总围垦50余万亩,而这一壮举,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有一张老照片很出名,上面一行口号让人印象尤深——“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看似狂妄,却是当时萧山人民成就大事的决心和写照。
时至今日,走在钱塘江边,我们感受的是这条母亲河的温婉。但在过去,这一带水患频繁,更谈不上宜居宜业。如今的美好家园,是数以万计的萧山人,用血肉之躯开拓的土地。在当年,围涂要选在潮汛较小的冬季进行,还必须和一月两汛抢时间。参与围垦的人从各地赶来,在泥泞潮湿的盐碱地上搭草棚,起早贪黑,只为抢得更多土地。
当时的条件有多么艰苦,对于年轻一代的萧山人而言,其实很难体会,只能凭史料和当时的老照片去感受,但“围垦精神”代代相传,早已刻进萧山人的骨子里。
所以,没有一个萧山人会忘记“围垦精神”。
问及老一辈,不少参加过围垦的老人会拉着你说上一段故事,他们大多说不好普通话,却能够把当年围涂的故事说得颇有画面感。而问及年轻人,不少人会说我的爷爷奶奶参与过围垦,他们曾经给我讲过那时候的故事,也能讲上一两句。生活在萧山这片土地上的人,总会以各种方式去记住围垦,而每一位新踏上萧山这片土地的人,也会因“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这样的萧山精神而倍受感染,被围垦精神的力量所打动。
“围垦精神”是自带光环的,因为它诠释的是最朴素的生活哲理。
比如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凡事肯干肯下功夫,就一定可以收获想要的结果。而换个角度你又能得到另一种解读,不管条件有多么艰苦,熬过去就能看到大不同的新世界。这些听起来像是生活鸡汤,却是劳动人民通过实践得以验证过的。
所以在当下,我们有理由坚信,没有一个萧山人会忘记“围垦精神”。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从第一次围垦至今,其实已经近60年。60一甲子,我们需要去思考,下一个60年,萧山这片土地上,还会有多少人继续传颂“围垦精神”?
近年来,有不少参与过围垦的老一辈的口述音像资料、文字资料被记录下来,这是一件幸事,还能有那么多亲历者亲口说出来,这些资料都将成为记住围垦岁月的重要物证。这些真实的记载,将成为下一个60年,更多萧山人的精神源泉。
而记住“围垦精神”,我们还能做什么?
可以是进一步发扬其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更多领域中“敢于吃螃蟹”,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也可以是继续发挥艰苦奋斗的作风,相信“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更可以是发挥实干担当的传统,要坚信“天下之事,皆成于实”,脚踏实地去努力去奋斗。如此想来,萧山人一定不会忘记“围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