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小玉
近日,“放弃百万年薪,他去阿勒泰养马放牛”“在阿勒泰生活四年变化有多大”“27岁小伙从城市‘迁徙’农村,开启‘向往的生活’”等话题登上热搜。随着近两年《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影视剧的热播,一股追求生活“松弛感”的潮流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往并实践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通勤工作马不停蹄、学习充电见缝插针、三餐靠外卖、刷剧开倍速……诚然,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让许多人感到疲惫不堪。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愿意上班,更不愿意加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为了生计而奔波,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只是把工作看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紧绷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常态,与之相对的,“松弛感”已成为一种陌生、遥远的奢侈品。
农村的生活宁静、自然,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场所。在这里,你大可以放下心中的包袱,享受如沐春风、舒适自由的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年轻人,他们或许会在农村开农场、养殖牲畜,或许会在田间地头劳作、种植农作物。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他们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一切都能像草木一样迅速扎根生长,一切又都能很快地被风吹散和抚平,人们只需要待在这里,生活着,等待万物降临,等待事情自然发生。
既然无法改变工作生活节奏,那就寻找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办公室里的“淡人”们,也在以独特的方式感受“诗与远方”。曾被视为“丑到爆”的洞洞鞋一度逆风翻盘成为时尚单品,“山系”穿搭不仅舒适实用,还能展现出一种随性洒脱的都市风格。
有人追求“松弛感”穿搭,希望能将日常着装穿出居家的自在感;有人则偏爱“松弛感”旅行,突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漫游;有人倾向简单健康的饮食,一顿brunch(早午餐)开启没有工作烦扰的周末。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却构成了他们追求“松弛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我们将“松弛感”视为一种必须追求的生活状态时,却可能陷入另一种困境——被“松弛感”绑架。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不断看到别人展现出的“松弛感”生活,这种视觉上的冲击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了比较和焦虑。我们开始质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试图通过模仿他人来获得所谓的“松弛感”。然而,这种模仿往往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它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内心的焦虑和问题。相反,它可能让我们更加迷失自我,陷入一种无尽的循环中。
在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种树叫“光棍树”,它是唯一能够抵抗风沙适应干旱环境的树。为了让生命得以延续,“光棍树”不惜褪尽所有叶子,将更多养分向树干供给,并借此存活于茫茫沙海。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唯有学会适时放空自己,不断做减法,摆脱负累的“冗杂”,才能轻装前行,走得更远,真正活出自己的生活节奏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