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贺知章
为什么晚年
居绍兴?

  ■文/ 黄建明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因病恍惚,上疏玄宗求还乡里。玄宗准许,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古人叶落归根的观念很强,但贺知章晚年为什么居绍兴呢?理论上是违反常理的,实际上,这是因为贺知章儿子在绍兴做官。

  玄宗将贺知章儿子贺曾升迁为会稽郡司马,赏赐给他绯鱼(五品以上朝官的服饰),令其奉养父亲。玄宗还亲笔为贺知章的宅院题名为“千秋观”,赐贺知章镜湖剡川一曲,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这些荣耀的事,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记载。《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贺知章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根据史料获知,贺知章晚年选择隐逸入道,生活在绍兴,本质上也是出于对“道”的守护,也是为了追求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古代官员的“告老还乡”,没有想象中那般简单或容易,“乡村回不去了”成为不少人的真实遭遇。另一方面来讲,玄宗赐的观、赐的湖都在绍兴府城,贺知章是没有理由拒绝接受的。更何况,去城里生活,不正是乡下人的梦想吗?几十年的京城生活,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要一下子回到乡野,生活上也是不习惯的。

  稽山符合贺知章致仕归隐的理想。稽山鉴水,名闻天下。会稽山,并不高大,却被誉为古代第一名山,4000多年前,夏禹大会诸侯于此,死后还葬于此;晋王右军名篇《兰亭集序》在开篇就写此山的朗然豁达:“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所以此山受到后人的追捧,贺知章是恋道之人,回到家乡时已经年老色衰,没有精力去四明山,退而求其次在群山连绵的会稽山修炼,植被茂盛,算是理想之地,贺知章钟情于此,也不难理解。《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是士大夫们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他们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能达到一种完美的认同与共振,稽山符合贺知章致仕归隐的理想。会稽山的自然环境理所当然地与贺知章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所以最终选择会稽山是必然的。

  贺知章逝世后,也最终选择与稽山为伴。地方志《越中杂识·陵墓》(清代德清籍笔记小说家徐承烈所著)记载:“贺秘书监贺知章墓在府城南九里,因名九里山,葬在山巅,乡人呼为贺墓。”

  另有贺知章墓在江苏省丰县欢口镇贺堌集村西北隅,是因为贺知章部分后人深受安史之乱之苦,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千里避乱,流徙至苏北,在今丰沛边境的贺庄、贺堌集一带落户定居。为固本知源,虚构贺知章墓,以示纪念,墓及墓碑仍存。

  鉴水赋予贺知章精神栖居之所。“镜湖”之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孔灵符《会稽记》 曰:“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创立镜湖。”“鉴湖”之名,目前可以肯定是在北宋时才开始出现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曰:“会稽鉴湖,今避庙讳,本谓镜湖耳。”避讳是古人的习俗,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敬,“敬”“镜”同音,于是为避讳,将“镜湖”改“鉴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王右军的诗句“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从一个侧面描绘了鉴湖湖面辽阔,水势浩渺,泛舟湖上,碧波荡漾,青山倒映其中的美妙。

  越州的山,越州的水,吸引贺知章前去。86岁的高龄,该是休养生息的年龄,而稽山鉴水,正好契合了贺知章对生命美感的追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萧友圈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财经
萧山老人方顺泉 人生屡创新纪录
贺知章 为什么晚年 居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