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红
萧山南部乡村史村庙的河荡风波,被中共萧山党史第一卷称为“衙前农民运动的先声”,是萧山百年百事之一,可惜很多人并不知晓。
1919年11月,萧山南部乡村农民多次在史村庙集会,愤怒声讨贪官勾结地主村霸承买官有河荡,拦截围堵侵占公共水域,严重影响旱涝灌排和水上航运。会上推选农民代表向县、省当局请愿。同时致电北京,由在京的16位知名人士向财政部呈文申明利弊。在广大农民强烈反抗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财政部下令当局收回部照,于次年9月取消承买。在史村庙发生的“河荡风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史村庙历史源远流长。清乾隆八年萧山南门外村民结社,十八个半村的村民集资捐助建起了史村庙。庙宇分东西两大山门,庙内供奉史大明王、关帝、观音、财神、文昌等。整体布局颇具气势,有乾隆御赐敕文、刻石立碑。嘉庆五年在庙前建造了十八间半一字形凉亭,以及配有石凳木栏的长廊。史村庙有二进三殿三厢房(约3300平方米),设有大雄宝殿、土地殿和行宫殿。东西厢房有看楼,正中建万年石砌戏台。旧时每逢庙会,香客摩肩接踵,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在农闲和重要节日,邀请绍兴、萧山的剧团进庙演戏,更是盛况空前。庙戏大体分为平戏、大戏和目连戏三种,武打、喜剧、悲剧、闹剧五花八门。庙戏融娱乐、会友、走亲于一体,村民们喜闻乐见。庙事活动和庙戏演出,使史村庙声名大振,素有“城里城隍庙,城外史村庙”之称。
新中国成立前夕,住在史村庙的一位梁姓中共地下党员,化装成和尚,身穿袈裟手敲木鱼,游走四邻八乡。他以简朴的语言,将共产党与国民党作比较,解释共产党的有关政策,希望贫苦百姓认清形势,跟共产党走。1949年7月,经中共萧山县委、萧山县人民政府批准,西蜀乡政府在史村庙成立。利用庙内东西厢房办公、住宿。由9人组成的乡行政委员会,分工管理全乡工作。乡政府多次在史村庙召开骨干会议,发动各村农民群众开展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穷苦农民在戏台上斗争恶霸地主,愤怒控诉地主阶级重租盘剥的种种罪行。在西厢房阁楼上,乡干部经常利用夜间油印传单,将上级党委、政府重大政策法令宣传到各村。1949年夏至1950年春,萧山出现了严重的水旱虫灾,驻庙工作队队员纷纷下村下田和干部群众一起,广泛开展积肥、冬耕、治虫、培育春花、多种早熟作物、组织副业生产等运动,掀起群众性的生产热潮。夏秋时节,工作队员在庙附近的农田里搞了稻田治虫试验,夜晚的田头总有他们忙碌的身影。1950年该乡的农业生产终于获得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丰收年。
1952年史村庙办起了供销合作社。1958年西蜀区校搬迁到史村庙。此后成为城南五七学校和城南初级中学。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史村庙被弄得破败不堪,面目全非。2005年,原先18个半自然村(现8个行政村)联合呈文报告,要求上级领导同意恢复重建史村庙。2007年村民纷纷捐款,筹集资金38万元用于动工兴建土地殿和厢房,史村庙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