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祥
上个月18日傍晚,突然收到周兄的微信留言:“余兄你好,我爸爸今天上午7点走了,走得比较安详”。看到这条微信后,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总觉得周伯父不会走得那么快。过了一会儿,我回过神来,在对话框中,给周兄回了一条“愿伯父一路走好,愿他在天堂没有病痛,请你和你的家人节哀顺变”的留言。周伯父生于1939年10月,我粗略计算了一下,享年应该是85岁。
周伯父是围垦人,他的一生献给了萧山的水利事业和围垦事业,1981年5月1日,他获得由国家水利电力部授予的“献身水利、水保事业满二十五年”荣誉称号。去年《萧山日报》推出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寻迹”栏目,由我采写的《“千军万马”江海要地,创造萧山奇迹》,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周兄的父亲——周张浩伯父。
1958年,举国上下掀起贯彻落实“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精神,他所在的萧山县宇宙红人民公社也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改善沙地重要区域“三日无雨冒青烟,一场大雨白茫茫”的恶劣生存环境。高小毕业的他,作为沙地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被幸福大队领导所重用,推选参加了由宇宙红人民公社举办的水利施工培训班。从此,他一生与萧山县的水利工程建设和一场场声势浩大、举世闻名的萧山围垦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先后参加了新掘的新湾冯家娄横湾的水利施工,钱塘江坍江治理,方千溇翻水站、坎山翻水站和江边排灌站的建设施工等。同时,他参加过多期萧山大围垦的工程施工。从1968年由瓜沥围垦指挥部发起的首期3.6万亩围垦,到1986年的5.2万亩围垦,他均参与了围垦前期测量、放样和后期施工工程。1968年至1973年期间,在萧山县围垦指挥部发起的22.5万亩围垦大地上,他为主组织施工无筋拱桥30余座,为垦区移民和农民开垦出入,打通了绿色通道。
1973年,萧山县围垦指挥部遵循“围垦与保护同步推进,建设与效益双管齐下”的原则,决定建设萧山围垦水泥厂。他被组织上选派参与筹建水泥厂,随后,他调到萧山围垦水泥厂工作,先后任主办会计、财供科副科长、行政保卫科科长和销售科副科长等职务。1992年,他被萧山计划经济委员会评为散装水泥先进工作者。1993年,他被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授予1992年度散装水泥工作积极分子。直到1994年退休,从业长达37年,为萧山水利和围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7月初,为采写曾参战过萧山围垦工程建设的一线人物,我采访到了周伯父。自2017年夏月起,周伯父因积劳成疾,罹患癌症,7年间动了6次大手术,倍受病魔折磨。但在采访中,他要我向媒体转达,对萧山围垦提出两点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他说:萧山围垦名扬天下、举世瞩目,萧山围垦精神已经提炼和融入“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建议在萧山区级层面建设一个“萧山围垦纪念馆”,以弘扬围垦精神,让一代一代的萧山人传承下去,历久弥坚,接续奋斗。参加萧山围垦战役的老战士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严重滑坡,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了我们。他们曾是围垦战役上的主力军、侦察兵、战斗员,他们有许多感想、感受、感悟,都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围垦精神的创造者,恳请有关部门安排采写力量,对他们鲜为人知的事迹和故事,进行抢救性挖掘,把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投身围垦事业的先进事迹,用文字、照片、音像固定下来,留给萧山下一代,把她作为精神火种,生生不息,永世传承。
这两点建议,是伯父的愿望,其实也是萧山人民的共同愿望,周伯父安息吧,围垦精神定将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