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学校601班 施安琪
站在首映礼亮闪闪的聚光灯下,我握着话筒的手,止不住地轻轻发抖。就在两小时前,银幕上最后一朵浪花在钱塘江畔慢慢没了踪影,那一刻,我一下子反应过来,手里的话筒可不只是采访的工具,它也像是传递历史火种的接力棒呀!
镜头里那个少年,在暴雨“哗哗”下的夜里,扛着沙袋的背影,牢牢地刻在了我的眼中。他的布鞋陷进泥里,瘦瘦的身子被狂风吹得摇摇晃晃,可他那双眼睛,比钱塘江涌起的浪头还亮呢。主创老师说,这是照着真事儿改编的。1974年“战咸潮”抢险时,有上百个少年先锋队队员,用他们还嫩生生的肩膀,搭起了一道生命堤坝。放映厅里哭声一阵接一阵,我好像听到了从好多年前传来的青春呼喊声。
采访的时候,亲历围垦的爷爷们来了。有位爷爷指着银幕上像蜘蛛网一样的河网,说:“现在的瓜沥新城,以前就是个小水洼,还是我们用脸盆把水舀干的呢!”爷爷眼睛虽然花了,可说起这些,一下子有了光彩,就像变回了当年那个在月光下挑土的小伙子。就在这时候,我突然懂了,教科书上“战天斗地”这四个字,那是三十万萧山人在盐碱地上,一脚一脚踩出来的呀!
我轻轻摸着首映礼的宣传海报,想起以前爷爷奶奶说他们那一辈人用扁担一点点丈量土地;现在,我们用无人机给未来画图。镜头转到现在的钱江世纪城,看着这一幕,我眼眶一下子就湿了。原来,咱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特别坚强的“秘密”呢。我们把话筒对准历史,听到的不只是故事的声音,更是能让这永远不停的浪花接着往前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