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级文化特派员章群:让梅林从“挺好”变“更好”

  左一为章群,图片来源浙江瓜沥

  ■记者 林青颖  通讯员 许灵翀 吴翊铭

  2024年盛夏,章群第一次来到“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

  他去过很多村庄,见过各式乡村图景,依旧在梅林感受到震撼。漂亮、宽敞、整洁,谈话时提到的画面简单,聆听者却能于其中感受到勃勃生机。

  没人会无缘无故到访一个地方。他是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非遗办干事,来到梅林是源于另一个身份——作为杭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以及萧山区文化特派员组长,他会在这里进行为期两年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一个月的时间,我走访了瓜沥各地的文艺团队、非遗技艺等等后,发现‘地方美’只是梅林最表面的东西,文化底蕴同样有让人深究的魅力。”他描述着梅林最初带给自己的“心动”与灵感,“什么都挺好,但我觉得,能更好。”

  “我只是推了一把”

  乡村早就从“凋敝叙事”中跳脱出来,没了所谓的老旧模样。这是共识。

  章群与梅林“兴盛文化艺术团”的相遇是一拍即合。

  这是一支成立于2016年的“草根”文艺团队,成员皆是梅林村的农民。章群记得看到其相关资料的感慨,“民间组织能有这样的规模和省市区多次演出经历很难得,我所思考的,就是怎么把他们推广出去。”

  很多时候,“兴盛文化艺术团”传统管乐的演绎多是红歌。“在曲目不变的情况下,是不是能把演出变得更年轻化?”他提出加入电声乐,与传统管乐交织、碰撞,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他想过,也许会有人不愿意。而令人惊讶的是,乐队的成员们远比想像中更时髦,他们刷抖音,同样也期待着自己的演出能产生全新的变化。所以,没有隔阂的,两方一拍即合,向着“年轻化”的、喜闻乐见的节目方向前进。

  “我并没有‘改变’他们。”章群强调,这不是一场思想灌输式教育,而是一场探索式的推进,“他们内心已经有这样的需求,我有责任看到,也有义务推他们一把,坦白来说,这是‘双向’的过程。”

  也正是在交流中,他关注到,许多村民对艺术课程与文艺演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需求。于是,2024年8月,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将小热昏、杭州摊簧、独脚戏、滑稽戏、杭州评词等精彩纷呈的非遗项目“送”进梅林;同年年底,一系列高质量、有特色的文化大师课在梅林美好生活中心开展……

  要村民“喜闻乐见”的东西

  果实,汲取养分才能生长。而养分从何来?答案终指向扎根的土壤。

  章群所做的,从未脱离过乡村这一根基,几次,他都提到了“要创作村民喜闻乐见的东西”,虽然到梅林的时间并不久,但这位文化特派员凭借着自身专业与对村民需求的敏锐,试图将所见所得都容纳到他的工作中。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认为梅林“都挺好”。可“酒香不怕巷子深”终归只是句调侃话,与其坐等别人来发现梅林的“好”,更不如主动出击,自己演绎出家乡的美,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个“千万工程”源起地的故事。

  如今,一场关于梅林的45分钟大戏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大戏将以快板、小品、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梅林的历史、变迁与如今的幸福生活,展现“千万工程”下的新农村、新气象与共富路。

  此外,他还计划设立一个“梅林小剧场”,专题创作多种文艺作品,包括小品、歌曲、音乐快板等。

  “一方面,是为了能打造梅林村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让更多人走进梅林、了解梅林,让梅林品牌也能更加响亮。”他坦言,这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我身后有整个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的力量,比如剧本、编排、演绎等等,届时将会以专业演员带领由村民组成的业余演员,完成第一次演出。”

  那之后呢?

  “之后,或许就到了慢慢‘放手’的时候。”他说,乡村文化建设的路漫漫,想让枝丫一直向光生长,终究还需这片土壤自身养分强大,“送文化当与种文化相结合,其实课程的开展也好,大戏的排练也好,都是为了培养乡村文化建设‘接班人’,让文化人才队伍更加强大。”

  最终的主动权,他还是想交到村民自己的手上——

  当他们自己站上舞台的时候,才是乡村真正闪闪发光的时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公益
我区启用“萧然安宁”数字应用系统
萧山交投集团5个民生工程斩获西湖杯
今年“棒冰刺客”少了 质价比、健康更受关注
“执法蓝”硬核出击 道路客运整治再升级
非遗进校园
区食品安全监督协会 党湾工作站挂牌成立
市级文化特派员章群:让梅林从“挺好”变“更好”